诸葛诞-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诸葛诞-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邓艾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曹魏末期,在司马氏掌握权柄,逐渐成为曹魏皇权最大威胁,但是曹魏皇室宗亲经历魏文帝和魏明帝两代持续的打压政策,已经没有了对抗司马氏的能力,而曹魏末期主要的针对司马氏的“反叛”都发生在淮南,也就是淮南三叛,王凌,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先后叛乱,但都以失败告终了推荐。
那么三次针对司马氏的军事反抗都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淮南,在淮河以南到长江沿岸的地区,虽然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而且三国时期历经战乱,优势曹魏和孙吴交战激烈的地区,不过这恰好成为了淮南一线,能够有起兵资本的原因。
淮南在袁术时期民生是比较惨的,袁术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对于这位早期混的不错,后期却搞出称帝这部臭棋的诸侯来说,他本来也没打算长期经营自己的底盘。
而且淮南的确在曹操时期还经历过一次被动的人口大迁移,简答来说就是曹操见和东吴战事难以在短时间内结束,所以就有了前夕淮南百姓的意思,这和刘备打的汉中之战基本上就是一个套路,迁走战区的百姓,可以令对手进攻时遭遇坚
当然曹操不能明着说,所以对外说的是,避免江淮百姓被东吴所袭扰,但是当时蒋济就极力反对,《三国志.蒋济列传》记载,蒋济劝诫曹操,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但是曹操没有听从劝谏,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
《三国志.吴主传》也是记载了,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曹操也没有想到自己弄巧成拙,反倒是帮了孙权一把,要知道孙吴底盘虽然广阔,但是大多是未开发之地,缺的就是人口,曹操到是直接送了10多万百姓过来。如果说淮南三叛发生时,淮南还是这种情况的,基本上就存在什么反叛。
淮南成为可以起兵之地,还要多亏了邓艾,是他的策略在数年间开发了淮南地区,为淮南三叛打下了基础,《三国志.邓艾传》 以口吃,不得作幹佐,宣王奇之,辟之为掾。邓艾期初因为口吃问题被人嘲笑,自然就得不到重用,是司马懿(也就是宣王)看到了他的才能,启用了邓艾。
也恰恰是邓艾,在曹魏国策指定灭吴蜀之时,受命去淮南一线考察,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邓艾在实地考察后,上书建议将淮南一线建立成为灭吴的粮草基地以及前进基地,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开凿河渠,不仅可以立于屯田,本来南方的气候就利于耕种,开凿河渠除了可以利于灌溉,增加粮食产量,为大军积蓄粮草,同时也是可以利用水网,极大的提升曹魏后勤补给能力,也利于部队的集结调动。
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也就是淮南地区在曹芳正始二年开始,就成为了曹魏压制孙吴的重要战略之地,而淮南三叛的第一叛,是王凌在嘉平三年发动的,那时淮南已经被建设了10年,淮南有起兵反叛的粮草基础,还有人口支持。
毕竟当时百姓是用脚来选择适合生活之地的,曹魏不行就跑向孙吴,孙吴不行就跑向曹魏,在毌丘和诸葛诞叛乱中,都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记载,《三国志.毌丘俭传》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三国志.诸葛诞传》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历+史+网。
这里的新附百姓应该就是邓艾主建的建设淮南策略实行后,淮南之地成为了极其富足之地,战乱之中这样的地方就是最能吸引百姓的,所以说,邓艾的屯田之策还发生了另外一个有利于曹魏的事情,也就是吸引百姓来附。有粮食有人口,就有割据一方对抗朝廷的实力。
淮南之地能够连续三次发生叛乱,另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淮南之地位于前线,自古前线就容易发生叛乱甚至投敌的事情,而且因为靠近东吴,也比较容易找到外援。
同时淮南之地是曹魏四大军事区域之一,也就是和东吴多次发生激烈交战的东线战区,曹魏在淮南一线布置重兵,双方围绕合肥这个重镇先后打了5次大规模战役,只是每次东吴都铩羽而归,孙权更是被张辽打出了孙十万的外号,而面对东吴不断的军事挑衅,曹魏就必然要赋予淮南一线主将自由的指挥权利,一般是镇南将军,手握重兵,又有较为自由的军权,又处于边疆,又有粮草人口基础,多次发生叛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种相对自由的军权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三国志.王凌传》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诏报不听。这是王凌打算起兵之前干的事,也就是说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即便自己是淮南一线,曹魏军事的主将,但是已然无法随意调动全部军队,还是需要朝廷的授权。
而三次淮南之叛都失败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三次叛乱都带着些私心,也就是名义上都是为了支持曹魏皇室,清君侧,铲除司马氏,但是王凌,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发动叛乱都有着很大的原因是为了自己。
第一叛,王凌,他是王允的侄子,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其实是个当官的就知道已经变天了,所以王凌企图起兵反抗司马懿也不排除他是想效仿他的叔叔,在实现一次诛杀“董卓”。
不过他不爽司马懿,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担心,当初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后,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其实这就是司马懿想要稳住王凌啊,王凌也是知道的,毕竟王凌在淮南有一定的统治力,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兗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接替曹氏执掌天下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那么司马懿断然是不会让王凌那么安稳的待在淮南的。
只要王凌一直没有动作,一直诏书将王凌召回京师,之后王凌的生死就在司马懿手里了,曹爽三族被灭的前车之鉴啊,王凌能不担心吗?而且曹爽执政时,是极为拉拢王凌的,司马懿夺得权柄,自然是有些让王凌不舒服,所以王凌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决定发动兵变。
但尴尬的是他的时机太不好了,虽然司马懿干的事所有人都明白,但是人家名义上占理啊,而且让还是魏明帝任命的辅政大臣,曹魏皇帝还是曹芳,王凌有什么理由起兵呢?更尴尬的是,王凌竟让想要谋立楚王曹彪,这就更对他不利了。
毕竟曹芳是曹叡所立,曹芳皇位具备绝对的正统合法性,可以理解王凌想要拉拢曹魏宗室的想法,不过他如此主张,反倒是让自己成为了绝对的叛臣,时机不成熟,行事也不对,自然就容易失利,加之王凌运气也不好,自己那个外甥令狐愚还在他起事前死了,为了争取到足够的支援,他只能铤而走险,去拉拢新任的兗州刺史黄华,结果就是让密谋败露了。
《三国志.王凌传》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兗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
第二叛,毌丘俭文钦两人也是害怕被株连,因为当时司马懿已经死了,《干宝晋纪》记载其年八月,太傅有疾,梦凌、逵为疠,甚恶之,遂薨。可以说是被吓死的,不过个人觉得就是司马懿老了,有些胡思乱想导致的。
推荐阅读:战国时期法家治国,为何只有商鞅成功了?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掌权柄,而司马师做的一件事是令毌丘俭胆战心惊了,司马师做过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废除了齐王曹芳,改立曹髦,而对毌丘俭来说,令他不安和气氛还不仅仅是司马师擅自废帝,而是司马师诛杀了夏侯玄、李丰,夏侯玄、李丰是策划想要谋杀司马师,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师所杀。
而《三国志.毌丘俭传》记载,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毌丘俭和夏侯玄李丰是好友,文钦和曹爽是同乡,那个时候显然司马师所代表的司马家已经杀红眼了,对于一切反对司马
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起于吴、楚之分。俭、钦喜,以为己祥。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国,举兵反。
但是有意思的是,毌丘俭和文钦可能在起事是没有太多自信,所以两人发布的讨伐檄文,给司马师列了十一条大罪,但是他们怎么说司马家其他人的?夸司马懿,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夸司马昭,弟昭,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不与师同。夸司马孚,太尉孚,忠孝小心,所宜亲宠,授以保傅。所以说毌丘俭和文钦是想极力将这次事变装扮成为,只是这对司马师这一个奸臣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司马家,更不是这对司马家所代表的士族,尽量将司马师和司马家割裂开,只是,他们想的太简答了,可以说这份檄文一发出,明理人都知道,两人必败,因为毌丘俭文钦已经心虚了。
而面的司马师阻止的讨伐大军,毌丘俭文钦也是无力应对,别使诸葛诞督豫州诸军从安风津拟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之间,绝其归路。大将军屯汝阳,使监军王基督前锋诸军据南顿以待之。今诸军皆坚壁勿与战历.史.网。俭、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
结果就是部众离散,军心不稳,此时各路讨伐大军在趁机出击,毌丘俭文钦兵败如山倒,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就射杀俭,传首京都。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第三叛,诸葛诞身份是最特殊的,因为他是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的功臣,却成为第三叛的主角,同样他也是遭遇了政权交替时期,司马师死了,司马昭接掌司马氏的权柄,诸葛诞如果是心里偏向于曹氏的,都不会做一件事,就是《三国志.诸葛诞传》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如果说他支持曹氏,毌丘俭、文钦起兵对抗司马师的时候,就算不帮忙,也不会将这件事公之于众。
所以诸葛诞的反叛基本上完全是出于私心,在王凌和毌丘俭被灭族后,他首先做的就是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也就是培植自己的嫡系,这些人也是在诸葛诞兵败被诛后,不降而被杀,诸葛诞收买人心的能力还是有的。
不安的诸葛诞最终还是露出了马脚,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徵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因为担心被杀,所以画蛇添足般的向朝廷要兵,意图拥兵自重,但是这反倒是提醒了司马昭,“你这小子是要反哪”,结果诸葛诞在接到朝廷诏书后,直接果断反了。
但是诸葛诞反叛可没打算北上,而是等着被孙吴接管,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也就是死守寿春,等着孙吴援兵来救,东吴援军文钦、唐咨和全怿等趁包围圈未成突入寿春城,但其后王基建立起坚固的包围圈,文钦等数次突围也不能攻破。面对司马昭调动的26万大军,孙吴援军也是难以突破其防线,寿春城内了孤城。
面对局势危机,诸葛诞和文还发生了矛盾,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由是争恨。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至此外援已经成为泡影,城内还发生动乱,诸葛诞想要出逃,诞窘急,单乘马,将其麾下突小城门出。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本来诸葛诞叛乱是时间最长,也是最有机会的,可是依然是被司马昭扑灭了,只能说当时天命是在司马家这一边的。
总的来说,三次淮南叛乱,主谋者都不完全是抱着忠君报国的心理,多少都是为了私心,而且又还没有在淮南培养起忠于自己的军事势力,面对朝廷派遣的主力部队,自然是很难打的赢。
而这三次叛乱中,吴蜀是可以作为助力的,不过吴蜀两国都不给力,蜀国方面,王凌第一次淮南叛乱之时,蜀汉还是费祎执政时期,执行的是休养生息的国策,只要曹魏不主动招惹蜀汉,基本上蜀军也不会出击。
而毌丘俭文钦反叛时,姜维到是出过兵,复率诸军出狄道,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大破之。但是并未危及曹魏西线,而诸葛诞发动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叛乱,蜀汉则是有心无力,《三国志.姜维传》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於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但是曹魏西线有司马望和邓艾驻守,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别人不说,单说邓艾,基本就是姜维克星了,姜维在他手上没赢过几次,所以说,蜀汉是想帮忙,但是限于国力,难以对淮南战场起到作用。
那么吴国呢?王凌的时候,孙权还活着,不过当时孙权身体已经不行了,而且孙权后期让吴国陷入了两宫之争,吴国内部并不稳定,也就没心思管曹魏的事情,再者王凌败的太快,也没提前拉拢孙权,所以说吴国完全插不上手。
而第二次毌丘俭文钦反叛时,孙吴是打算去占便宜的,《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魏镇东大将军毌丘俭、前将军文钦以淮南之众西入,战于乐嘉。闰月壬辰,峻及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率兵袭寿春。这里注意的是,用了“袭寿春”,而不是援寿春,显然当时孙吴是打算趁着曹魏内乱直接抢地盘的,想要得渔翁之利,可惜还未实现,毌丘俭文钦就败了。
第三次孙吴是卖命了的,使文钦、唐咨、全端等步骑三万救诞。这可惜,吴军打不过魏军,苦守孤城的诸葛诞又坚持不住了,也就只能作罢了,可以说,孙吴在三国时期有过很多次好的机会,就是不能夺得江淮之地,其本身将士战力不足是一个很大问题。
就这样,三国末期,很有可能改变格局的淮南三叛,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统统被占据天命的司马家相对容易的镇压下去了ZuQ。
系统推荐:
>>> 国共二次合作时有战士觉得“革命到头” 悄然离队
>>> 吴大澂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他最擅长什么
>>> 大事记: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的一生
>>> 红楼梦中晴雯的性格特点 晴雯之死暗示着什么
>>> 名医李时珍为完成本草纲目花了多少年?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80533.shtml
以上是关于诸葛诞-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诸葛诞-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6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