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天师道-五斗米道创始人是谁?五斗米道宣传什么思想?

  • 天师道,汉朝,道教建筑
  • 奇闻趣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1-27 20:2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天师道-五斗米道创始人是谁?五斗米道宣传什么思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天师道-五斗米道创始人是谁?五斗米道宣传什么思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五斗米道创始人是谁?五斗米道宣传什么思想?

五斗米道(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

  简介

  根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详细介绍

  张道陵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奉道悔过,用符水咒法治病,设置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二十四治(除北邙山治以外,均在今四川境内),治内设祭酒以领道民。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在巴郡、汉中继续传播五斗米道。他们设奸令祭酒,讲习《老子五千文》,除用符咒治病外,还“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设“鬼吏”专为病者请祷。五斗米道承袭古代关于天官(天帝)

空姐奇闻趣事在线观看视频

赐福,地官(地祇)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话传说,祷时书写病人姓名及“服罪”文书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称“三官手书”。病家常出五斗米以谢,俗称“五斗米师”。据传,时人“竞共事之”。

  张鲁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他自号师君,以“鬼道”(即五斗米道)教民,初学道者皆名鬼卒,入道较久并得信任者为祭酒。祭酒又以统领部众之多寡而分为大、小头目,大头目称治头大祭酒。教民诚信,不欺诈。诸祭酒统辖区内,设义舍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食宿。有隐瞒小过者,须修补道路百步,将功抵过,略示惩戒。对犯法者,宽宥三次,而后再犯,才处以刑罚。史称“民夷便乐之”,朝廷力不能征。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张鲁投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溯源

  在于吉等人布道的同时,巴蜀一带兴起了张道陵开创的五斗米道。考二者源流,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皆出自黄老道,且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特征。不过五斗米道出现于巫觋盛行的区域,与巫道有所融合,因而巫术祭礼色彩更浓一些,即更偏重于宗教仪礼。而且由于太平道的领导的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不能在社会上公开传播,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不断发展壮大,遂成为道教正统。后世论及道教的创立,一般都认为是从张道陵开始。

天师道-五斗米道创始人是谁?五斗米道宣传什么思想?
天师道-五斗米道创始人是谁?五斗米道宣传什么思想?

  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

  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是在东汉顺帝年间(126一144)。《三国志·张鲁传》和《后汉书·刘焉传》中说: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鹄)鸣山中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称为“五斗米道”。一说张陵自称“天师”,故后世道教徒又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继续传教。五斗米道的壮大和发展,是在张鲁时期。《后汉书·刘焉传》说,益州牧刘焉“任鲁以为督义司马”,张鲁因此掌握了兵权,于是他杀了汉中太守,既得汉中,在刘焉死后又袭取了巴郡,遂雄居巴汉之地,一直到建安二十年(215)投降曹操为止,前后28年。这一时期他在统治区内,大行五斗米道,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在他降曹之后,曹操对他“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将还中国,待以客礼,封鲁王子皆为列侯。”张鲁的女儿还嫁给了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亦名彭祖)。所以五斗米道并不因张鲁失势而中掇,并且随着张鲁东迁,更广泛流传在江东一带地方。

  五斗米道信奉的经典,在历史上有一些记载,如《魏书·释老志》: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书多有不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

  历史

  两晋时期,入五斗米道者颇有其人。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四川和江、浙地区农民领袖多有利用五斗米道起事者。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有众数十万人。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

瑾辰奇闻趣事在线观看

天师道,后称北天师道。陆修静重整道教经书,吸收佛教思想、仪节,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后称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净明道、灵宝派等合流。

  五斗米道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道单位。张道陵死后,传其子张衡,衡死后,传子张鲁。东汉末年,鲁据汉中,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西晋后,五斗米道逐渐分化,一部分传播于官僚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动于农民中。东晋时五斗米道领袖孙恩、卢循领导了长达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革新”五斗米道,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创立新天师道。此后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并得到太武帝的赞许。唐宋以后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张世系,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中心,是为江南各符箓道派之正宗。

  “京产少恬静,闭意荣宦,颇涉文义,专修黄老。”《南史·隐逸上》称其子杜栖亦续奉天师道,至于萧梁之世。另一天师道世家会稽孔氏,至孔灵产时继续奉道,他在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后,有隐遁之怀,“宋明帝于禹穴之侧立怀仙馆,诏使居焉。”此外,南郡枝江人刘凝之,于宋文帝元嘉(424~453)年间,“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受天师化民之道”,而“王公赠遗,一无所受”。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但直至唐代,史书缺乏记载,情况不明。唐代中后期,张陵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天师道,逐渐形成传播中心,世称龙虎宗。从此结束其早期发展历史,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内容

  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主,基本经典是《道德经》和张陵编写的《老子想尔注》,是一种多神教,以长生成仙为其最高目标。其道术主要是通过章表,符咒招神驱鬼(例如用三官手书来治病),以及行气、导引、房中术等。

  记载

  《法苑珠琳》六十九《妄传邪教》条:后汉时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道书二十四卷(《太平广记》引《神仙传》作“篇”)。

  《云笈七签》卷六: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孟安排《道教义枢·七部义》及《云笈七签》卷六均言: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此经并盛明治道、证果、修因、禁忌、众术也。汉安元年,太上亲授天师(张陵),流传兹日。

  经学者考证,此处《太平洞极经》与今、《太平经》内容基本一致,说明《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有一定关系。同时张衡、张鲁传教的一些措施,如教人有病思过、置义舍、禁酒等等,都与《太平经》经义相符。《典略》也说“衡法略同张角”,因此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者当同出一源。《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烹平中《173一177》,张衡(据《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说,原文张衡误作“张修”)在汉中传道:

  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

黄泉路奇闻趣事

,号为奸令。

  可知五斗米道曾以《老子五千文》作为他们信奉的主要经典,所谓《老子五千文》,是经张鲁(或谓为张陵)所定本为五千字。近代又在敦煌发现了六朝人所写的《老子想尔注》残卷,基本是《道经》部分的注本。系当时五斗米教祭酒宣讲《老子五千文》的注解本。近人饶宗颐(敦煌六朝写本张天师道陵(老子想尔注)校笺)认为,张氏(老子想尔注)多处演说“太平”、“守一”,实乃提倡其太平思想,以《太平经》之意旨解释《老子》。可知《老子想尔注》与《太平洞极经》确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经典。上面引文有言,五斗米道“其书多有隐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老子想尔注》《太平洞极经》应当属于这样的秘典之一。

  另外,据《道藏·洞真黄书》称:《黄书》于东汉汉穿元年老子授张道陵,本有8卷。北周甄鸾《笑道论》亦提及五斗米道之“黄书合气”。其道为男女合炼之本,五斗米道不敢公开宣讲,故《黄书》亦为五斗米秘典之一(其书符文以黄色书写之,故名)。

  五斗米道的主要经典应有《天宫章本》、(灵宝经八《正一盟威妙经》)、《太平洞极经》、《老子五千文》(或称《老子想尔注》)、《黄书》及章醮等道书。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指出,《正一经》中,最主要者为《正一盟威录》,所以劝召鬼神。又指出,此录盖出张陵,依托太上。《道藏》收《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录》1卷和《太上正一盟威法录》1卷,内容相类,皆为张陵的《正一盟威录》。《老子想尔注》2卷,本己亡佚,后在敦煌遗书中被发现。可惜残阙过半,即《道经》部分缺开首部分(第一、二章),《德经》部分全佚。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道藏》所收《赤松子章历》卷三至卷六所录章表,尚是三张古科。但其百分八、九十已经亡佚。已是残卷,并经后人整理。根据此书内容,证明五斗米道已具初步的宗教科仪。

  流传

  《黄书》8卷今已不传,但是《道藏》之中有《洞真黄书》、《上清黄书过度仪》、《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等卷。《洞真黄书》现仅存一卷,或为《黄书》之节本。《上清黄书过度仪》讲说行道仪法,《太上洞渊神咒经》谓“人以《黄书》受来经久不得过度,日日有考,令人多病,田蚕虚耗,宅中不利,不终年寿,中道而天。”可见《上清黄书过度仪》是与《黄书》并行的过度仪法。《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百景金阳素经》卷末按语说:“《太微黄书》本有8卷,真人昔于赤城山中,以大篆交带真文授许远游明君所有者是也。君所以未飞腾上清,掺驾云龙,正由不睹《石景八素》之篇第,今以《石景金阳文》相付行,令尽睹八卷之首也。

奇闻趣事上传不了视频吗

”其书讲说服符升仙之道,乃配合《黄书》而行之道法。

  发祥地

  鲁讯先生说得好: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而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就在龙虎山麓的正一观原址。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率弟子入云锦山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云锦山便由此而改名为“龙虎山”。第四代天师张盛回龙虎山,为祭祀祖天师而兴建起“祖天师庙”,每逢三元节,登坛传录,各地学道者纷至沓来,形成了“昼夜长明羽人国”的繁华景象。桑海沧田,“天师庙”也几经修葺,名称也多次更改,明嘉靖时改为“正一观”。现在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并吸收了明、清时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艺术特点,整个建筑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仙骨傲然。

  创始人

  张陵(34-156年),东汉顺帝人,又名张道陵,字辅汉,原籍江苏丰县,客居四川。东汉顺帝(126-144)年间,张道陵学道于鹤鸣山(或作“鹄鸣山”,相传在四川大邑县境内)中,自称“天师”(后来道教徒称他为“张天师”,“五斗米道”也称作“天师道”),借托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道陵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据载因为“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所以人们称其为“五斗米道”;又说,其道首为人治病,痊愈后病家要出五斗米,所以也称为“五斗米师”。

天师道-五斗米道创始人是谁?五斗米道宣传什么思想?
天师道-五斗米道创始人是谁?五斗米道宣传什么思想?

  张陵

  代表人物

  “三张”,即张陵、张陵之子张衡、之孙张鲁,道内则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经过“三张”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五斗米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与方术及其组织制度。到张鲁时,据汉中自立,将其统治区域设为24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建立起政教合一政权,成为一方乐土。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率众降曹。

  在三张之后,主要代表人物是李雄、卢循等。李雄还于(303年)在蜀中建立起“成汉”政权,其业绩可与张鲁时代的汉中五斗米道政权媲美。

  魏晋以后,五斗米道不仅拥有广大下层民众,而且得到了上层豪门士族的崇奉,并将五斗米道改造为称天师道。后来经过晋代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北魏的寇谦之等的改造和发展,“天师道”(即五斗米道)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道教正统;五斗米道信仰并没有被消除殆尽,仍在民间流传,直到隋唐时代,乃至辽代末年,还有利用五斗米道的起义作乱事件发生。

  主要经典

  《老子》。张鲁以《老子》为五斗米道主要经典,并为之作注,名曰《老子想尔注》,以阐述五斗米道教义思想。

  基本教义

  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他把老子的“道”人格化为有意志、能创生天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基本教义是通过守一、守道诫,达到长生不死。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wenshibaike/202207/132195.html

以上是关于天师道-五斗米道创始人是谁?五斗米道宣传什么思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天师道-五斗米道创始人是谁?五斗米道宣传什么思想?;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2275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