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哥萨克-乌克兰历史介绍 乌克兰是怎么统一的 乌克兰地图 乌克兰国旗

  • 哥萨克,乌克兰人,军事历史,历史,俄罗斯历史
  • 奇闻趣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2-05 18:0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哥萨克-乌克兰历史介绍 乌克兰是怎么统一的 乌克兰地图 乌克兰国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哥萨克-乌克兰历史介绍 乌克兰是怎么统一的 乌克兰地图 乌克兰国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乌克兰历史介绍 乌克兰是怎么统一的 乌克兰地图 乌克兰国旗

乌克兰(乌克兰文:УКРА?НА)位于欧洲东部,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是仅次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加盟共和国,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

乌克兰的军事领域仍保留着庞大的武装力量系统,乌克兰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为主权、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实行共和制,总统代表国家的最高元首。

哥萨克-乌克兰历史介绍 乌克兰是怎么统一的 乌克兰地图 乌克兰国旗
哥萨克-乌克兰历史介绍 乌克兰是怎么统一的 乌克兰地图 乌克兰国旗

1、史前时期

从史前时期以来,今日乌克兰领域范围内的移民模式和住区模式在3个地理带上各不相同,黑海沿岸若干世纪以来都处於当时的的地中海海上强国的势力范围内,开阔的乾草原从东越过乌克兰南部呈漏斗形地向多瑙河口延伸,形成骑马的游牧民族移民潮源源不断地从中亚涌入欧洲的天然通道。

乌克兰中北部和西部的混交森林-乾草原和森林带定居著农业居民,通过水路与欧洲的北部和中部相连,这些地区的边境既经常发生军事冲突,文化交往也十分频繁。

西元前7~6世纪开始,在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和亚速海沿岸,曾建有许多希腊人的聚居区,这些希腊人的边远居民点後来受到罗马帝国的管辖。

在西元前第一千纪年间,乾草原腹地相继被辛梅里安人、西徐亚人和萨尔马特人占领,这些民族全都是伊朗血统,与希腊人的聚居区保持著商业和文化关系。

西元200年左右,随著哥特人从波罗的海地区进入乌克兰,遂开始了大迁徙时期,他们赶走了萨尔马特人,但他们的势力在375年左右被从东面入侵的匈人打垮,接著,匈人又在5~6世纪被保加利亚人和阿瓦尔人所取代。7~9世纪之间,乌克兰乾草原成了突厥族的哈札尔人(Khazar)汗国的一部分,这是个以伏尔加河下游为中心的商业帝国。

9世纪末,哈札尔人对乾草原的控制被马扎尔人打破,此後在10~11世纪,佩切涅格人控制了乌克兰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他们又接著被钦察人所取代,在游牧部落入侵的整个时期,克里米亚只有少数希腊人的居民点,他们主要是在切尔松尼斯(Chersonesus),靠拜占庭帝国的支持过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与此同时,在向东迁徙的日耳曼移民的影响下,一些斯拉夫部落也在5~6世纪开始从他们喀尔巴阡山脉以北的最初家园往外迁移,一些斯拉夫人向西迁徙,另一些则向南进入巴尔干地区。

东斯拉夫人占领著乌克兰西部和中北部的森林区和森林-乾草原区以及白俄罗斯的南部,他们再从那里向北扩展,往东北进入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未来俄罗斯的领土,东斯拉夫人从事农业和牲畜饲养业,也从事制衣和制陶等家庭副业,还修筑有防御工事的居民点,其中许多後来发展成重要的商业和政治中心,建在聂伯河高峻右岸的基辅,就是这类早期居民点之一。

2、基辅罗斯

9世纪中叶基辅国家的建立,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从波罗的海到拜占庭的聂伯商路(基辅为此路上的战略要地)的新的优势有联系,此商路的沿线贸易由瓦兰吉亚人(Varangian,即古代斯堪的那维亚人)的商人和军人控制,基辅诸王公的祖先就来自他们的队伍,但很快就斯拉夫化了。

在早期编年史中,瓦兰吉亚人也称罗斯人,这共同的名称成为基辅地区,罗斯人的基本领土的地方名称,后来,由于领土扩大,这一名称就用於基辅王朝各成员所统治的全部领土。

10世纪末,基辅的版图覆盖了大片地区,从乌克兰开阔乾草原的边缘向北扩大到拉多加(Ladoga)湖和窝瓦河上游盆地,在弗拉基米尔一世及其子雅罗斯拉夫(Yaroslav)的统治下,基辅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988年,弗拉基米尔采用基督教为其国教,在拜占庭人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支持下,形成了教会等级制度,随著新宗教的进入,在建筑、艺术和音乐方面产生了新的形式,出现了书写语言(教会斯拉夫语),开始有了书写文化,所有这一切,都是雅罗斯拉夫大力推进的,他还

寄小读者风景奇闻趣事

颁布了斯拉夫人的第一套法典。

雅罗斯拉夫死後,基辅进入一个很长的衰退时期,贸易商路的变动损害了基辅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而与钦察人在乾草原带的战争又耗尽了它的财富和力量,王位继承权的角逐和各王公之间的敌对削弱了基辅的政治主宰权,加强了各公国中的分离倾向。

13世纪中叶蒙古人的征服终於结束了基辅政权,但是於1199年在西乌克兰建立的斯拉夫加利西亚-沃利尼亚公国则继续存在到1340年该统治王朝覆灭。

3、立陶宛和波兰的统治

14世纪中叶,乌克兰的领土受到3个外来强国的统治︰金帐汗国、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

乾草原带和克里米亚成了鞑靼金帐汗国直接统治的领土的一部分,沿海城镇和海上贸易此时则落入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手中,金帐汗国是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最西部的继承国,其汗居住在窝瓦河上的萨赖城(Sarai),15世纪中叶,金帐汗国逐渐解体,它的继承国之一克里米亚汗国在1475年後接受了鄂图曼蘇丹的霸主地位,克里米亚半岛以及毗连的乾草原带大部分地区在该汗国的统治下,直到1783年被俄罗斯帝国并吞。

蒙古在乌克兰其他地方的统治为时短暂,乌克兰西北部和中部成为13世纪崛起的另一新强国——立陶宛大公国的扩张场所。

立陶宛在一个世纪内,吞并了白俄罗斯的所有领土,并在阿尔吉达斯(Algirdas)大公的领导下迅速进入乌克兰,1350年代,占领了切尔尼戈夫(Chernigov)及邻近地区,60年代占领基辅地区及南部的佩列亚斯拉夫(Pereyaslav)和波多利亚(Podillya),与波兰争夺前加利西亚-沃利尼亚公国的角逐,在80年代以对其实行瓜分而宣告结束,立陶宛得到沃利尼亚,波兰对加利西亚的所有权也得到确认,这样,立陶宛的控制实际上已扩大到远至开阔乾草原带,甚至曾短时期远达黑海的全部乌克兰领土。

在立陶宛国内,罗塞尼亚(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土起初保留了相当大的自治权,信奉异教的立陶宛人越来越多地皈依东正教并为罗塞尼亚的文化所同化,大公的行政措施和法律制度也大量按照斯拉夫人的习惯,罗塞尼亚语(古斯拉夫教会语掺入大量乌克兰方言和白俄罗斯方言的成分)成了大公国的官方用语。

波兰在乌克兰的直接统治从1340年代起及此後的200年一直局限在加利西亚,但是,随著1385~1386年两国王朝的合并和立陶宛人接受了拉丁(天主教)教,立陶宛很快就进入波兰的势力范围,天主教在立陶宛人中的传播,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波兰语言、文化、政治见解和社会秩序在立陶宛贵族中的传播,正像早些时候在加利西亚发生的情形一样,削弱了罗塞尼亚人信奉的东正教的地位。

1569年根据《卢布林联合》协定,波兰和立陶宛之间两个王朝的合并改为两个国家在宪法上的联合,即波兰立陶宛联邦,与此同时,乌克兰的更大一部分领土脱离了立陶宛,直接并入波兰,此举加速了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仍留在立陶宛内)的分化,但通过取消他们之间的政治边界,促进了加利西亚和乌克兰东部领土更紧密的结合,在下一个世纪,所有乌克兰民族的领土实际上都处在优势的波兰政治和文化的直接影响下。

被立陶宛和波兰统治了300多年的乌克兰,到17世纪中叶已实际上经受了巨大的社会演变。

基辅罗斯时代的王公贵族的家族大部分融入并成为立陶宛和波兰享有特权的贵族阶层的一部分,长期信仰东正教和使用罗塞尼亚语言与风俗的罗塞尼亚贵族,在16世纪後期越来越倾向於波兰化,这一过程开始时是由於耶稣会办的学校以及人们

奇闻趣事海哥

改奉天主教。

随著城市和城镇的贸易发展,特别是在西乌克兰,市民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被按照与行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内部社会等级制度以及宗教信仰和不同的种族而画分开来,自13世纪以来,许多波兰人、亚美尼亚人、日耳曼人和犹太人就在乌克兰人往往减少成少数民族的城市里定居。

4、哥萨克

15世纪,一个新的军人阶层——哥萨克(源於突厥语kazak,或称「自由人」),开始在乌克兰南部乾草原带边境逐渐形成,此专名最初用於那些好冒险的人,他们季节性地进入乾草原带狩猎、捕鱼和采集蜂蜜,他们的人数由於逃亡农奴和包括贵族在内的其他各阶层的冒险分子而不断壮大。

哥萨克们联合在一起互相保护,到了16世纪中叶,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民主性质的军事组织,该组织有一个称作大会(拉达〔rada〕)的最高权力机关,以及选举出来的的各级军官,包括总司令,或称盖特曼,他们的中心设在锡奇(Sich),即聂伯河下游“石滩地区”(za porohy)的一个武装营地——此後,即称为札波罗热营地。

哥萨克保护乌克兰的边民免受鞑靼人侵犯,指挥自己的军队入侵克里米亚领土的战役,甚至乘著轻便船只袭击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沿海城市,波兰政府发现哥萨克在与鞑靼人、土耳其人和莫斯科大公国的战争中是一支有用的战斗力量,但在和平时期却把他们看作一群反覆无常的的危险分子,因而企图从制度上来控制他们,并通过官方登记限制他们的人数,此举在越来越认为自己有天赋的权利和自由的哥萨克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从1591年起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哥萨克零星地起来反抗过几次,但都被十分费力地镇压下去。

17世纪前半叶,哥萨克还卷入了猛烈的宗教冲突,1620年,整个札波罗热军队加入了基辅正教兄弟会;同年,一个新的正教僧侣统治集团在军队的保护下於基辅就任圣职,这样,在剧烈的宗教分裂中,哥萨克便成了正教的坚定支持者和东正教会不妥协的反对派。

波兰在乌克兰领土上的统治随著波兰-立陶宛王国於1772年、1793年和1795年被3次瓜分後灭亡而告终,在第一次瓜分中,加利西亚被并入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在第二次瓜分中,俄罗斯获得右岸和沃利尼亚东部地区;在第三次瓜分中,俄罗斯又兼并了沃利尼亚的其馀地区。

5、俄罗斯帝国直接统治下的乌克兰

在废除了盖特曼统治区和斯洛博达乌克兰的自治以及兼并了右岸和沃利尼亚之後,在俄罗斯帝国内的乌克兰领土正式失去了自己民族特色的所有痕迹,这些领土被重新加以区画,设置为正规的俄罗斯省,由圣彼得堡委派的总督管辖,右岸和一些毗邻地区画为限定给帝国内的犹太人居住的地区,由於取消了锡奇和1783年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居民稀少的南部地区(称之为新俄罗斯)成为来自乌克兰其他地区以及少数来自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德国的移民的聚居地。

这次移民大大地扩张了乌克兰民族的区域,黑海新港口敖德萨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领域也有了同样的重大发展,为补偿哥萨克高级军官失去其在盖特曼统治区内作为一个统治集团的种种权力,允许他们与俄罗斯贵族有相同的地位;许多人在帝国供职,有些军官获得了最高级别的政府要职。

通过教育、通婚和在政府供职,乌克兰贵族渐渐俄罗斯化(正如早先使罗塞尼亚贵族波兰化一样),尽管许多人在感情上仍深深地爱著他们

奇闻趣事簿

的故国及其风俗民情,右岸的波兰贵族保留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仍是主要的地主阶级,大部分犹太人受到许许多多法律条款的约束,从1881年起,成为经常发生的大屠杀浪潮的牺牲品。

1783年,在凯萨琳治下,使左岸农民逐渐变成农奴的进程达到了高潮,但左岸农奴承担的义务没有右岸的繁重,在1861年农奴解放以前,农民中的大多数仍然是农奴,甚至在农奴解放之後,由於拨给的土地不够和巨额的赎金,农民的负担仍很沉重,致使许多农民陷入了穷困,不过,改革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乌克兰东部的工业发展尤其引人注目,著名的有顿巴次煤田,它吸引了许多来自帝国各地的工人,其结果是,出现了工人阶级和一些日益发展的城市中心,後者成为乌克兰农村海洋中高度俄罗斯化的岛屿。

正如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里的情形一样,沙皇政权在宗教政策方面也加速消除乌克兰的特色,凯萨琳二世虽然允许主要为波兰人的天主教会继续存在,但却推行一项采用行政手段使乌克兰人从东仪天主教改宗的计画,这次反东仪天主教的运动虽被她的直接继承者们部分地予以改变,但却被尼古拉一世大力恢复。

1839年,东仪天主教大主教教区被取消,布列斯特教会合并被宣布无效,东仪天主教教徒最後被吸收进俄罗斯正教会,顽抗不从的神职人员受到严厉惩罚,俄罗斯正教会成了帝国政权在乌克兰实行俄罗斯政策的重要工具。

19世纪中叶,乌克兰发生的一些文化事件和文学事件,引起了沙皇统治阶层的关注,官方观点认为(此种观点也主宰著俄罗斯史学界),乌克兰人是被蒙古-鞑靼人从罗斯整体中分裂出去的俄罗斯人的一个分支或“支族”,即“小俄罗斯人”,由於受到波兰的恶劣影响而偏离了他们自身的历史进程,因此,认为重新把乌克兰和俄罗斯统一成一个整体国家是十分必要的。

沙皇的镇压和俄罗斯帝国中基本上为农村性质的依然守旧

多头动物的奇闻趣事

的乌克兰社会,妨碍了一次政治运动的发展,许多城市里出现了称作“格罗马达社”意为村社的秘密团体,他们鼓吹乌克兰文化、教育,并出版地下读物。

到该世纪末,主要由大学生领导的“格罗马达社”较年轻的成员更公开地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哈尔科夫的这样一个团体发展成为革命乌克兰党,该党在1900年出版的一个小册子中第一次提出的政治目标是“一个单一的、不可分割的、自由的、独立的乌克兰”。

1905年震撼俄罗斯帝国的革命也在乌克兰引发了工人罢工和农民骚动,但直至1917年革命,具有民族意识、政治上活跃积极的乌克兰人通常提出的要求,很少超过享有语言和文化的权力以及某种形式的地方自治。

6、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西乌克兰

1772年,哈布斯堡王朝从波兰手中夺取了加利西亚,两年后,又从摩达维亚手中夺得部分是乌克兰领土、部分是罗马尼亚领土的布科维纳(Bukovina),而已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作为匈牙利王国一部分的外喀尔巴阡地区,则是第三个乌克兰民族地区,在哈布斯堡统治下的这三个地区有许多共同的遭遇,但由於他们独特的民族环境和早期历史的差别而又各不相同。

在奥地利统治时期乌克兰民族居住的加利西亚地区同其西边纯粹是波兰人的地区在行政上合并为一个单独的省,省会为利沃夫(德语为伦贝格),此举以及在乌克兰人那一半的省里波兰人构成了占压倒多数的地主阶级并控制了主要城市(虽然许多城镇主要是犹太人的)的事实,使得波兰人同乌克兰人之间的对抗在加利西亚的生活中带有生死攸关的性质。

虽然总的说来,哈布斯堡王朝的政策对波兰人有利,但乌克兰人(在当时的术语中称罗塞尼亚人)在奥地利享有民族发展的机会和取得的进步比他们在沙皇俄罗斯获得的要多得多。

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疏远了该国斯拉夫少数民族中的许多人,1849年,这次革命被俄罗斯军队镇压下去,因而激发了亲俄的思想感情,导致亲俄主义成为外喀尔巴阡知识分子中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主要倾向。

但是,1867年的政治安排产生了奥匈二元君主国,把对内政策的控制权交给了匈牙利寡头政治集团,对在学校和出版物中使用罗塞尼亚语的限制日益增加,匈牙利化的趋向越来越强。

直到20世纪初,亲乌克兰的民粹主义运动才发展成与亲俄主义和匈牙利化的对立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外喀尔巴阡的乌克兰人的民族意识仍处於低度的发展水准。

7、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争取独立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1914年8月1日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敌对状态的开始,对交战国双方的乌克兰臣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俄罗斯帝国,乌克兰的出版物和文化机构立即受到镇压,重要人物被捕或被流放,9月,当俄军进入加利西亚时,後退的奥军处决了成千上万被怀疑为亲俄的人,沙皇当局占领加利西亚後,立即采取步骤使之完全并入俄罗斯帝国;他们禁止使用乌克兰语,关闭了学校,并准备取缔希腊公教会。

1915年春,奥军重新攻占加利西亚後,俄罗斯化运动遂被中止,但西乌克兰仍是军事行动的战场,并遭到极大的破坏。

1917年2月的俄国革命使临时政府掌握了政权,它立即实行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取消沙皇对少数民族的种种限制,随著乌克兰出版物的重新出版和各种文化和专业协会的成立以及各种政党的出现,乌克兰的民族生活变得生气勃勃;3月,根据这些组织的倡议,在基辅建立了中央拉达,作为乌克兰的代议机构;4月,有更广泛成员出席的全乌克兰人民代表大会宣布中央拉达为乌克兰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并选出历史学家赫鲁雪夫斯基为其主席,中央拉达公开宣布的目标是乌克兰领土的自治和使俄罗斯转变为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

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发动政变之後,乌俄关系随之恶化,中央拉达拒绝接受新政权对乌克兰行使权力,并於11月20日宣布成立乌克兰民族共和国,尽管仍期望与即将召开的立宪会议上选举产生的民主的新俄罗斯一起加入联邦,布尔什维克接著也於12月在哈尔科夫举行的第一次全乌克兰蘇维埃代表大会上宣布乌克兰为一个蘇维埃共和国,并成立了一个对立的政府。

1918年1月,布尔什维克在左岸发动了一次进攻并向基辅逼近,中央拉达当时已开始和它希望从其得到军援的同盟国进行和平谈判,并於1月22日宣布乌克兰完全独立,但几乎同时,政府不得不立即撤退到右岸,因为蘇维埃军队占领了基辅,2月9日,乌克兰和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3月初,德奥联军的一次进攻把布尔什维克逐出基辅,拉达政府於是返回首都,4月,红军撤离乌克兰。

乌克兰政府的各项社会主义政策,尤其是土地国有化政策,与为进行战争而最大限度地取得粮食供应的德国最高指挥部的利益相牴触,4月29日,拉达政府在一次德国人支持的政变中被斯科罗帕茨基将军推翻,原为一18世纪哥萨克盖特曼旁系後裔的斯科罗帕茨基接受了他欲使之成为世袭的“乌克兰盖特曼”的称号,废除了拉达通过的所有法令,建立了一个依靠地主和大部分俄罗斯城市中中产阶级支持的保守政权。

新政府在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分子、社会主义者和农民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对,各主要反对党派和一些民间组织建立了一个乌克兰民族联盟来协调政策,而农民则通过反叛和游击战来表达他们的敌意,11月,德奥的投降解除了斯科罗帕茨基政权的主要支柱,而联盟则建立了一个执政内阁,准备将其推翻,斯科罗帕茨基谋求得到协约国的支持,宣布他打算与一个没有布尔什维克的未来俄罗斯一起加入联邦,从而引起了一次暴动,12月14日,盖特曼退位,执政内阁控制了基辅政府。

甚至在奥匈帝国垮台之前,西乌克兰的一些政治领袖在1918年10月的一次集会上就曾宣布建立一个简称为西乌克兰民族共和国的国家,包括加利西亚、北布科维纳和外喀尔巴阡,11月1日,乌克兰军队占领利维夫,此举引发了一场与波兰人的战争,波兰人决心将加利西亚并入重新建立的波兰国家,11月21日,波兰军队夺取了利维夫,但加利西亚的大部分仍在乌克兰控制之下,以彼得鲁雪维奇为首的政府迁往斯坦尼斯拉沃夫。

1919年1月22日,两个乌克兰国在基辅宣布联合,但真正的政治结合却被正在增长的敌意所阻碍,这最终转为对乌克兰人不利,到7月末,波兰完全控制了加利西亚,彼得鲁雪维奇及其政府撤到乌克兰右岸,并於秋季流亡到维也纳,他们继续进行外交努力,反对对波兰占领的承认。

在基辅,已於1918年12月取得政权的执政内阁——起初由温尼琴科主持,从1919年2月起由彼得留拉主持,他也是总司令——正式重建了乌克兰民族共和国,并恢复了中央拉达的立法活动,它试图建立一个有效的行政机构并妥善处理日益增加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但由於越来越混乱的国内局势和充满敌意的国外环境,它的努力受到了阻挠,由於农民变得焦躁不安,军队士气低落,由难驾驭的头目领导的游击队运动在活动范围和暴力行为方面均不断升级,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权力有名无实或者根本不存在,协约国包括派遣远征军占领了敖得萨的法国在内,都支持俄罗斯白军,这支军队在俄罗斯南部集结在邓尼金将军的周围。

1918年12月,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东部发动了一场新攻势,1919年2月,他们重新夺回了基辅。执政内阁迁移到右岸并继续战斗,5月,邓尼金在左岸发动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战役,由於布尔什维克再一次撤退,彼特留拉的乌克兰部队和邓尼金的几个白军团在8月31日双双进入基辅,从9月到12月,乌克兰部队一直同邓尼金部队作战,但由於失利,遂向西北方向撤退,进入沃利尼亚。

乌克兰部队在该地三面受敌︰西有波兰人,北有返回的红军,南有白军,只好停止正规的军事行动而转入游击战,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开始击退邓尼金部队,并於12月16日重新占领了基辅,到1920年2月,白军已被逐出乌克兰领土。

彼特留拉和毕苏斯基的波兰政府的谈判,以1920年4月签订的《华沙和约》而告终,根据该和约的条款,彼特留拉放弃了对加利西亚和沃利尼亚西部的领土要求,作为对波兰军援的回报,两天後,波兰-乌克兰联军发动的战役开始,5月6日,联军占领了基辅,布尔什维克发动的一次反攻使他们在8月逼近华沙的郊区,战争的形势再次发生转变,波兰和乌克兰的军队击退了苏联军队,并重新进入右岸,但是到了10月,波兰和蘇俄军队签订了停战协定,1921年3月,波兰和蘇俄双方签订了《里加条约》,波兰进一步承认了苏维埃乌克兰,但获得了西乌克兰地区。

8、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乌克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个时期里和随后发生的革命大动汤中,乌克兰领土被4个国家瓜分,布科维纳分给了罗马尼亚,外喀尔巴阡并入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波兰吞并了加利西亚和西沃利尼亚以及北方一些相邻的小块土地,波兰边界以东的土地画归苏维埃乌克兰。

由布尔什维克控制的领土正式组成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布尔什维克监护下,全乌克兰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於1917年12月举行,大会为乌克兰组成了一个苏维埃政府,第二次代表大会於1918年3月举行,宣布苏维埃乌克兰独立;第三次代表大会於1919年3月举行,通过了苏维埃乌克兰第一部宪法,然而,这些举动基本上是对正在上升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明显挑战作出的战术性反应,随著布尔什维克统治的巩固,苏维埃乌克兰逐渐将自己在外交和外贸领域的权力移交给俄罗斯。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宣告成立,这个联邦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个新的多民族联邦的第一部宪法於1924年1月批准生效,布尔什维克同其共产党组织对各级政府及军队和秘密警察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

共产党本身不容许对独立和联邦主义的原则作出让步,它要保持高度的集中统一,因此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191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成立大会上宣布,它是单一的俄罗斯(1924年后为全联邦)共产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从属於它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乌克兰共产党除了从属於莫斯科外,它在民族成分上也是完全非乌克兰的,由於布尔什维克大多数人是外族,在意识形态上又重视无产阶级,所以他们在80%为乌克兰人、其中90%以上是农民的乌克兰居民中只是得到有限的支持。

20年代,布尔什维克面临的两个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和安抚非俄罗斯人的少数民族,建筑在企业完全国有化和强制徵粮基础上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再加上随后发生的旱灾,造成乌克兰在1921~1922年的饥荒中有100万人饿死。

1921年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该政策部分地恢复了工商业中的私营企业,并用固定税取代徵粮以及农民有权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馀农产品,到1927年,乌克兰的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居民中的一部分人已过上一定程度的富裕生活。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同时,布尔什维克还对非俄罗斯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并同时深入到他们中间,1923年公布了“本地化”政策,其中包括在教育、出版以及工作地点和政府中推广当地语言,发扬民族文化,以及从本地居民中选拔干部,这个政策在乌克兰实施的10年中加速了乌克兰化,并开创了一个乌克兰文化的全盛时期,在乌克兰共产党内,普通党员中的乌克兰人比例到20年代末超过了50%,民族复兴上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乌克兰自主正教会,尽管存在反宗教宣传和骚扰,但自从1921年建立以来,它在乌克兰农民中赢得了大批追随者,民族复兴也引起了莫斯科的关注,斯大林这时正加强自己对党组织的控制,1925年,斯大林派他的忠实副手卡冈诺维奇前去领导乌克兰共产党。

20年代末,斯大林开展了一场新的“自上而下的革命”,192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画标志著新经济政策的结束和极危险的工业化的开始,在乌克兰,这导致加快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工业产量增加了4倍,工人人数增加至3倍,城镇人口的增长从占总人口的19%增加到34%,虽然工业部门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而且集中於顿内次盆地及聂伯河中央地区,但乌克兰的工业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

加速工业化的代价是由农民来承担的,1928年,政府针对富农采取了一些特别措施,这些办法从增税和增加谷物上缴定额到没收全部财产以至最终被放逐,到30年代中期,大约有10万家庭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和哈萨克,大规模的集体化开始於1929年,是在党的积极分子胁迫下和经济制裁的威胁下进行的。

从1929年10月到1930年3月,集体化农场的百分比从9%增加到了65%,而到1935年底则超过了90%,群众对集体化进行了抵制,形式有暴动、宰杀牲畜和破坏机器,而得到的回答则是增加已经很高的上缴定额和没收口粮,结果,造成了1932年到1933年的大饥荒,死亡人数高达500万到700万——这是和平时期发生的前所未有的人为大灾难,从俄罗斯来的移民被安置到荒无人烟的农村,传统的乌克兰农村则已经基本上被毁灭了。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world/201705/97643.html

以上是关于哥萨克-乌克兰历史介绍 乌克兰是怎么统一的 乌克兰地图 乌克兰国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哥萨克-乌克兰历史介绍 乌克兰是怎么统一的 乌克兰地图 乌克兰国旗;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2822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