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杯-中国古代杯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爵杯-中国古代杯子的历史演变介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古代杯子的历史演变介绍
如今随处可见的杯子,叫法也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按照用途来分而纵览中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杯子似乎也成了一种文化的载体,不断的丰富和演化,最终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模样。
每一个时期的杯子,也成了当时文化的缩影。
最原始的“杯子”来源于大自然
上古时期,人类文明尚未完全开化,最原始的“杯子”或者说是容器,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物,像贝壳、葫芦、动物的犄角等,在石器时代甚至之前就已有之。
典籍上曾记载,形容古代盛宴“觥筹交错”的觥,最先即是用兽角制的原始盛酒器。尔后利用坚硬的瓜果外壳制饮具,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用葫芦的外壳制成的酒瓢,这是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原始饮具。
从文字学角度也可以看出,古人造字遵从象形象意的原则,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从现代文字上看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觚、觥、觯、觞等均有个“角”字,瓠、瓢、觚等均有个“瓜”字,亦可看出最早的容器其实是来自于动植物。
石器时代的陶杯,最早的杯子
据郭伯南等所著《华夏风物探源》中记载,酒大约产生于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可能已经发现野果自行发酵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开始后不久就可能有谷物造的酒了。
而与酒一同诞生的还有各种酒器,自然也有杯子。
这段时间所出现的杯子,大都是以石杯为主,而考古学家发现,在山东莒县陵阳河的一处距今4800年的墓葬中,发现了一组成套的酿酒用具:有谷物发酵用的大口陶尊,过滤用的漏缸,接酒用的陶陶盆,储酒用的陶瓮,温酒用的陶,以及饮酒用的觚形陶杯和高柄陶杯。
而当时的陶杯,从形状上也极为接近后世的杯子,因此,这个时期被我们认定为人类最早制作和使用杯子的时期。
夏商周时期,青铜质杯子登场
商代是一个十分崇尚酒的社会,造酒业发达,嗜酒之风盛行,饮酒成为宴饮、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当时的人们冶铸青铜,制造了大量造型各异、种类繁多的饮酒器具,如鼎、彝、斛、罍、觯、觥筹等。奴隶主贵族为了“明尊卑、别上下”,将青铜酒器纳入礼器的范畴,形成了完整的青铜酒器系统。“礼以酒成”,常作为礼器的青铜杯子成为文化亮点。
最具代表性的应是爵杯,青铜爵流行于商和西周,西周以后便罕见爵杯的踪迹了,到了秦汉时期,人 们几乎不知爵为何物了。宋代以来,以古物为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盛起来,人们才重新开始认识商周爵杯的原始面貌,随之而来的仿古之风大作,目前所见的仿古爵 杯,有银爵、铜爵、玉爵和瓷爵等。这些仿古爵杯也常常出现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蕉林酌酒图》中就有用仿古爵杯饮酒的形象。
爵是商周时期除鼎之外重要的青铜礼器,具有社会制度、组织和规范等具体意义。在商、周时期,它是 典型、 常见和 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的标志,是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后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青铜鼎),也就是说拥有爵的数量越多,身份、地位就越高。殷墟的妇好墓出土了各种形式的爵四十件,其中一件爵杯的铭文上记载爵的用途为“用献用酌”,说明爵是饮酒之器。近来还有人认为爵是祭祀时“浇酒敬神”之用,并将其与商人的图腾崇拜相联系。考古中 常见的爵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战国至秦汉,羽觞、漆杯、青瓷杯出现
战国时期,大都还沿用早期的青铜器杯子,而又有了进一步的演变,以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的杯为主,最具代表性的应是“羽觞”。
羽觞杯两侧,有两个半月形杯耳,看上去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简称觞,俗名耳杯。
出土文物中的羽觞,年代最早的是战国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羽觞,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将美酒和蜂蜜混合在一起,盛满羽觞入口享用,看来楚人喝酒喜欢甜甜的口感。
羽觞在汉代还很流行,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省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等地,都出土了羽觞。汉代的羽觞,多为漆器,也有玉器和陶器。
汉人写羽觞,有张衡的《西京赋》“促中堂之狭坐,羽觞行而无算。”有才女班婕妤的《自伤赋》“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
张衡写众人举羽觞行乐,班婕妤则是借羽觞销愁。
因为羽觞形似小船,这种造型不仅外观好看,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即上巳日举行祓禊仪式之后的“曲水流觞”。
在古代,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洁身除垢,祓除不祥。
后来,此风俗又进一步演变成临水宴饮。宴饮时,大家坐在弯曲的溪水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酒杯到了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一饮而尽,故称为“曲水流觞”。
虽然古代的酒杯有很多种,但最适合在水面上漂流的杯子,无疑是外形像一只小船的羽觞了。而在各种材质制作的羽觞中,轻盈的漆杯应是不二之选。
当文人墨客在上巳节临水宴饮之际,“曲水流觞”就变成了诗酒唱酬的风雅之事。而正是这种由传统习俗演变而成的文人雅集,诞生了中国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的这篇登峰造极之作,使“曲水流觞”的“觞”变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影响所及,令后世诗人在饮酒作诗时都喜欢用“觞&rdqu
而在这一时期,青瓷杯也已经被广泛应用,实际上,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如今在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可以证明这一说法。
而在秦汉时期,因为青瓷比之于青铜器更具有清洁卫生实用,工艺制作简单,原料方便易得等优点,所以一经出现便博得了贵族阶级的喜爱。
随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进一步提高,对青铜器和青瓷器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了青釉瓷杯的出现。
隋唐,白瓷杯的兴盛
自汉代开始,茶酒之风渐渐兴起,人们从席地而坐也渐渐转为倚桌而坐,隋唐时期的杯子较之前更小也更为精巧。
而随着饮茶在唐代盛起,白瓷茶杯开始出现,而瓷杯也从之前的椭圆状转变为圆形,这是因为瓷器是在轮车上拉制成形,做成圆形方便许多。
唐时饮茶的杯子称为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
下面放上托盘,是为了防烫手,这或许是如今盖碗的原型。
而另一种盏,将底座增高,其实也是为了防烫。
总的来说,至唐时,瓷器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三彩釉更是让瓷器工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瓷茶杯兴起,瓷器工艺到达巅峰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饮茶习惯也不同于唐,唐人吃茶用煎茶法,把茶饼碾成粉末,放葱姜盐在沸水中煮,好像现在人喝汤。宋朝流行点茶,把茶末碾碎,调成膏状,放入茶盏,沸水冲注,再以茶筅搅出白沫,因便于观察茶沫白色的缘故,所以宋人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
原
而当时的瓷器工艺又到了新的高度,汝窑更是冠绝一时。
而到了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成熟的青花瓷工艺也出于元朝。
明清,杯子小而精美,种类也繁多
到了明代,最为直观的便是杯子变得更小了,明代之前,酒杯茶杯和饭碗大小相似,明朝时杯开始比碗小。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明之前,酒的度数并不高,民间大都以碗饮酒,十碗八碗不见醉意,而明代普及了蒸馏酒,酒精度上去了,再用过去口径十几
明清较有特色的杯子,包括青花、祭红、珐琅彩的。历史上,还有玉制酒器、象牙酒器等。“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应该就是一种玉制酒杯。明代著名玉杯“一捧雪”,杯身琢为梅花形,“杯中斟酒,夏日无冰自凉,冬日无火自温”。银制酒杯在古代被认为可鉴别酒是否有毒。明代文人袁宏道认为,酒杯:古玉及古窑器为上等,犀角玛瑙次之,近代上好瓷又次。
到了清中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极具西方特色的马克杯传入中国,此种杯子呈圆筒状,深,且带有握把,自此之后,这种形状的杯子越来越多,成了如今我们最熟悉的杯子模样。
而在那之前,不管是喝酒的酒杯,还是喝茶的盏,古人的杯子,大都是没有“把”的。
个中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中国的茶酒文化绵延数千年,而杯子作为载体,自然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礼仪。
杯子不带“把”其实来自于古人的“礼”与“雅“。
双手执杯,一手握持,一手托底,与人敬酒,一来表示庄重和尊敬,此为”礼“,二来也显得姿态端重,气韵十足,此为”雅“。
杯子,除了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古时文人多爱饮酒,他们借酒抒怀,举杯高歌,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何等豪气,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何等畅快,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何等慨然.....
杯子也随着茶与酒成了历史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道具,所谓酒里乾坤大,杯中日月明,正像是明代戏曲中所唱:
何暇谈名说利,漫自倚翠偎红。请看换羽移宫,兴废酒杯中。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wenshibaike/202104/123354.html
以上是关于爵杯-中国古代杯子的历史演变介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爵杯-中国古代杯子的历史演变介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2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