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
说起三味书屋,相信大家对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了。所谓的三味书屋就是晚清时期绍兴
1891年正月,12岁的鲁迅入三味书屋,跟随绍兴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先生学习。多年后,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三味书屋上悬“三味书屋”匾额。那么,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对此历来解释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三味书屋”原题“三余书屋”,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意在勉励人们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读书。古时读书人多以此典自勉,苏轼对此也颇为赞赏,曾用“此生有味在三余”抒写自己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据说,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老先生借引苏轼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
第二种说法最为普遍,认为“三味”属于典故:古人有“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醯,指醋。醢,指鱼肉做成的酱。醯醢泛指佐餐的调料。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经、史以及
第三种说法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诗书,味之太羹”,意思是说经书像食物里的太羹。太羹是指不加作料的原汁肉汤,是古代祭祀时用的食物。因为经书最早、最为古朴,也最为重要,故比之为太羹。“史为折俎”,意思是说史书是食物里的折俎。折俎,即大块肉。有以史正道、以史见道的意思。“子为醯醢”,是将诸子百家的书比喻为食物里的醯醢。这三句话是
第四种解释是寿镜吾先生自己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曾与其父一同任教于三味书屋。他对三味书屋这样解释道:“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按说,这种解释应该是“盖棺定论&
三味书屋的这一精神传统,为日后鲁迅先生以学问立身、追求人格独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wenshibaike/202009/118574.html
以上是关于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3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