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令-剃发令的由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剃发令-剃发令的由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剃发令的由来
剃发令,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在“君犹父也,民犹子也”,要求“父子一体”,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清初的剃发实际上并没有像现代清宫影视作品那般将发辫之外的部分刮成光头,而是留有类似于现代人观念中的短发寸头,另外在后脑部仅有金钱大小的面积蓄长发,打成辫子,由于蓄发面积不大,所以辫子细小,其余部分留有一寸短发。故宫博物院的大量清初人物藏画也体现这种发型。
在江南一带最严格的时期执行“清发五等定罪”的发型标准。“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鬓不留耳,留发不留头。”这与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是不剪头的观念相冲突。
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引起江南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导致清政府的血腥镇压。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汉人男子需要把头发绾成发髻而冠之。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甲申年(1644)4月22日。
是日,绾兵驻防“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大明帝国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揖入宿敌,清兵占北京。翌年,6月15日,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天。
这天,福临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这是以死要挟汉人皈依满人的发式。汉族男儿蓄发,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满人则不然,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的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如果说武力征服犹如暴风骤雨,那么“剃发令”就像晴天霹雳,汉人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惊天地,泣鬼神。
最悲壮的要数“江阴八十一日”。是年闰6月2日,江阴人举义,誓死捍卫颅上发。他们在阎应元、陈明遇的领导下,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5000余,有67000人战死城墙上下。城破,清兵连杀10天,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
死于清兵刀下者又有17万多人,仅有53名老小幸免于难。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这几句诗是对江阴死难烈士的最好悼念。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
脖子究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反抗形式之一。
俗谣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从前,这习俗是被恪守的,有舅舅的男子都在春节前把头发理得短短的。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不信这一套了,但老人们却
实际上,这正月不剃头决不是为了娘舅的安危。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这一习俗的谜底:&ldq
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不过,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
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随时随地而变。日久天长,剃发渐成习惯。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
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始于天命四年。(郑天挺《探微集》)此后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词汇: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张春本应是一个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在清朝文献里,归降叫做“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明将张春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巧舌如簧、老奸巨猾,后来的明叛将祖大寿、洪承畴这样的大腕都是他劝过来的,对付张春应该绰绰有余。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也难怪,如果派人送顿酒菜就能劝降一个统领四万军队的明朝将领,那崇祯的天下真是到了拿根韭菜就能捅破的地步了,皇太极对这次失败应该有心理准备。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
在东北很早就实行了剃发的政策。天聪四年三月,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皇太极谓“所获汉人,俱令剃发”。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wenshibaike/202007/117466.html
以上是关于剃发令-剃发令的由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剃发令-剃发令的由来;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3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