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衣冠禽兽“本是褒义词 却为何最后变成贬义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衣冠禽兽“本是褒义词 却为何最后变成贬义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衣冠禽兽“本是褒义词 却为何最后变成贬义词
世界奇闻趣事2
“衣冠禽兽”要来形容道貌岸然的人,比喻品德败坏的人,徒有虚表,行为却和禽兽一样,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然而其实在最早前,文官衣补饰禽,武职饰兽,是为“衣冠禽兽”,本意指官员,但是因为明末时期宦官当政,官员的作为着实让人失望,所以“衣冠禽兽”渐渐变为贬义。
中国古代史-”衣冠禽兽“本是褒义词 却为何最后变成贬义词
飞禽 “衣冠禽兽”。殊不知,这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在诞生之初,却是个万众仰慕、光彩照人的“体面”词儿。按照朝廷官制,根据品级不同,彼此“工装”的颜色和图案各不相同。单说装饰图案吧,不外乎“飞禽”、“走兽”。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从明朝就已经开始了。 据明、清两代正史中的《舆服志》记载,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任何人不得擅自逾越。“衣冠”上的“禽兽”自然和文武官员的品级一一对应。 到了明朝中晚期,社会的语言
野猪泛滥奇闻趣事
环境发生了变化。乌烟瘴气的宦官政治,彻底颠覆了“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 无论是京官还是外臣,都人人自危、明哲保身。很多官员甚至干起了鱼肉百姓、为虎作伥的勾当。文武官员的名声越来越臭,曾广受推崇的“衣冠禽兽”,渐渐堕落为“披着人皮的狼”。 其实,明朝以前,原本有个成语,指斥那些道德沦丧、行为卑劣的“伪君子”,叫做“衣冠枭獍”(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
趣事奇闻早知道
:“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枭”,是一种穷凶极恶的鸟儿,传说它为了存活
长一点历史的奇闻趣事
,不择手段,不惜吞吃母亲。“獍”,传说它饥不择食,杀气腾腾,居然咬死自己的父亲。” 明朝之前“衣冠枭獍”所处的位置,就像现在的“衣冠禽兽”。“衣冠禽兽”彻底掉价,恐怕也是明末清初的“语言发酵”。汉语,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催生出了新词汇、新词意。 明末文人陈汝元写《金莲记·构衅》时说:“妆成道学规模,飞语伤人……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窃贼)。” 清朝小说家李汝珍也在《镜花缘》里写道:“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显然,这时的“衣冠禽兽”,已经沦为风度翩翩的活畜生了。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wenshibaike/201805/104994.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衣冠禽兽“本是褒义词 却为何最后变成贬义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衣冠禽兽“本是褒义词 却为何最后变成贬义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3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