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党同伐异的含义是什么,出自那个典故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汉朝-党同伐异的含义是什么,出自那个典故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党同伐异的含义是什么,出自那个典故
党同伐异是什么意思?党同伐异: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出自:《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历史典故
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他当政的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诏书,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王、郡守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命他们每人写一篇 怎样治理国家的文章,其中有个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写得不错,武帝亲自召见他两次,问了他不少话。董仲舒回话后,又呈上两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所以合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为《举贤良对策》。其中宣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种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作邪说,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设立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三是网罗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非常合乎武帝一统天下的心思。他亲政后,就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讲述《诗》《书》《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这些弟子每年考试一次,学通
到汉宣帝刘询当政的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更是盛行,刘询自己也让五经名儒萧望之来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讨论。
公元51年,由萧望之主持,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样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而对观点不一样的人,则进行攻击。为此,《后汉书》的作者在评述这一现象时,把它称为“党同伐异”,也就是纠合同党攻击异己。
——《后汉书·党锢传序》
【求解驿站】排斥、攻击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泛指社会上成帮结派,相互斗争
【活学活用】一个~,任人唯亲的领导者是干不好事业的。
【妙语点拨】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他的“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当政者才接受了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加以宣扬普及。
【近义】结党营私
【反义】公正无私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wenshibaike/201612/73744.html
以上是关于汉朝-党同伐异的含义是什么,出自那个典故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汉朝-党同伐异的含义是什么,出自那个典故;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4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