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 大内侍卫,中国古代史,历史
  • 奇闻趣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5-01 11:4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的安全是重中之重,但不论是汉朝的南北军,还是隋唐的十二卫,宋朝的殿前司、元朝的宿卫军、明朝的锦衣卫、清朝的大内侍卫,都没有发生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皇帝是如何确保侍卫的忠诚呢?接下来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拔极为严格:武功不是重点,忠诚才是关键

  作为随侍皇帝身边的军队,他们的忠诚度直接影响着皇帝的安全,因此在组建这些军队时,武功的高低其实并非最重要的因素,而忠诚度才是关键。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对于开国皇帝来说,他们一般会从自己曾经率领的嫡系军队中,选拔出最为精锐的将士来确保自己的安全。例如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便是从“虎豹骑”中选拔精锐组成“武卫军

唐代诗人的奇闻趣事少一点

”;又如唐高祖李渊,他则是从追随自己太原起兵的军队中选拔出三万禁军,被称为“元从禁军”。这些军队本就是隶属于皇帝(或宗室)统率的军队,不仅是绝对的精锐,而且忠诚度极高,从他们中挑选出来的将士,忠诚度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问题。

  而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其他帝王挑选侍卫,同样极为严格,不仅要求出身清白,而且基本以勋亲后代为主,例如明朝的锦衣卫虽然规模较大,但担任宿卫职责的锦衣卫各级将士,则全部来自于勋贵之后;又如清朝的大内侍卫,尤其是内廷侍卫,也全部由满蒙勋亲子弟或武进士充任;再如唐朝李渊的“元从禁军”,通常以其子弟补充进入,因而又被称为“父子军”。

  严格的选拔机制,无疑最大限度保障了这支军队的忠诚度,而出身勋亲世家的这些子弟,因家族与王朝一亡具亡、一损俱损的关系,也使得他们的忠诚度得到了最大保障。

  管理极为严格:兵权直属皇帝,将领相互牵制

  严格选拔是基础,严格管理则是根本,一套健全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确保这些将士各司其职,而且可以更大程度的提升皇帝安全。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对于这些直接负责皇宫安全的军队,不仅执掌军队的将领身经百战、忠心耿耿,而且军队的最终调动权力基本掌握在皇帝手中。也就是说,即使是执掌军队的将领,在没有获得皇帝授权或持有皇帝信物的情况下,也难以调动这支军队。例如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即使拿到了符节,却仍然无法调动护北军,护北军使者任安在拜受符节后,便直接返回军营闭门不出。

  此外,为了防止将领作乱,皇帝通常还会对这些军队予以拆分,从而达到

小程序奇闻趣事每天说

相互牵制的效果,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宿卫京城安全的军队分为几部分,交给不同的将领执掌,例如隋唐时期的十二卫(后改为十六卫),便分别设立将领执掌。另一种是军队高层分别由互不统属的人员担任,例如明朝的十团营(后改为十二团营),便由总兵官为最高长官,另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各一人为提督。

  通过兵权直属皇帝,指挥权相互牵制,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之下,不论是将领倒戈,还是士兵哗变,都很难对皇帝性命产生威胁。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福利待遇优厚:经常获得赏赐,升迁更为容易

  作为直接负责皇宫和皇帝安全的将士,为了避免他们产生异心,这些人的待遇不仅是军队中最为优厚的,而且作为天子近臣升迁往往也更为容易,如此一来便大大降低了底层将士的不满。

  以清朝为例,清朝的宫廷侍卫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而距离皇宫和皇帝越近,待遇也就越高。按照清朝制度,这些侍卫不仅生活待遇极为优厚,而且除了本身的俸禄外,还有各种补贴和恩裳,例如皇帝、皇后、太后寿诞或扈从出行,通常会获得丰厚的赏赐。

  此外,由于御前侍卫通常随侍皇帝身边,因而升迁也通常更为容易。同样以清朝为例,侍卫出身而最终得享高官厚禄的比比皆是,例如索尼、明珠、索额图、隆科多、肃顺等等,他们都是侍卫出身。

  优厚的待遇和相对清闲的职能,再加上升迁的便利,这些侍卫只要脑子没有进水,又岂会跑去刺杀皇帝?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严格区域限制:守卫各司其职,秩序井然有序

  提到皇宫中的防卫,我们常常想到的就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这种

爸爸的奇闻趣事

说法或许略显夸张,但与实际情况却也相距不远。

  对于驻守皇宫内外的侍卫,通常采取区域管控的措施,以汉朝为例,汉朝的皇宫护卫通常分为三层,其中由中尉(后改执金吾)统率的北军负责宫外安全,卫尉统率的兵卫(即南军)则负责宫门和宫内防务,而郎中令统率的郎卫则负责的宫殿门户和殿内警卫。又如古代朝会时的镇殿将军,便是专门负责朝会时殿内安全的。

  即使是皇宫中值守的侍卫,也不可能够随意走动,每支军队都有其相应的宿卫地点,根本不允许轻易越雷池一步的。比如你只是负责守卫宫门的,结果你跑去内廷晃荡,轻者被拿下问罪,重者便是当场革杀。毕竟影视剧中那种飞檐走壁、高来高去的功夫,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通过区域限制,便可以防止将士随意走动,从而大大降低风险。而在这种严密的防卫下,想要仅凭几人,乃至几十人上百人刺杀皇帝,无异于自寻死路。

  刺杀代价太大:“十恶不赦”之罪,祸及整个家族

  在古代,“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被称为“十恶”重罪,其中“谋反”更是首恶。所谓“谋反”,便是指图谋、参与推翻封建阶级政权,或谋害君主的行为。

  对于“谋反”大罪,历朝历代惩处都极为严厉,例如《唐律》便固定,“犯者皆斩,家属缘坐,父子年十六以

清明酒家的奇闻趣事

上皆绞”,也就是说一旦谋刺皇帝,不仅自己要被处死,家属也要被连累,父亲和儿子只要是十六岁以上,全部处以绞刑。

  到了明清时期,对于“谋反”之罪的惩处更为严厉,《大明律》便规定,“犯者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不仅牵连范围进一步扩大,且惩处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相较于以上丰厚的待遇,刺杀皇帝付出的代价无疑太过沉重,在利益的驱使下将领谋逆尚有可能,对于普通的侍卫来说,回报与代价完全不成正比,显然得不偿失。

  如上所述,严格的选拔机制,完善的管理体系,严格的区域限制,丰厚的福利待遇,再加上刺杀的代价太大,这使得侍卫虽然距离皇帝很近,但却根本没有刺杀皇帝的理由。

  事实上,历朝历代以来,不仅没有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件,反而是在军队高级将领叛变的情况下,出现过侍卫临阵倒戈导致政变失败的事件,最典型的就是唐朝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的“景龙政变”,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叛乱,最终却因皇帝的一句话,千骑临阵倒戈,最终导致政变失败。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history/ysmw/61638.html

以上是关于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内侍卫-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7068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