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代士兵死了之后怎么办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古代士兵死了之后怎么办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古代士兵死了之后怎么办
对于百姓来说,战争就是他们平静生活的噩梦,战争一旦打响,即便其中的一方获得了胜利,随之而来的也会是无数百姓和士兵的死伤。客观上来说,每一次战争都相当于是一次人口的大锐减。
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打仗几乎都是靠人多来取胜,即使其中一方的军事素养不如另一边,人多的一方仍会拥有巨大的优势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曾有所耳闻,但是,也并不是每一个战死沙场的士兵都有如此待遇,只有将军级别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特权。大多数死去的士兵都会在战后被统一拉走,在一个地方进行统一的土葬,这也是全国各地有很多万人坑的主要原因。
古代战争并不像近代一样迅速,往往一场攻城战要打上数月甚至数年。在每场战斗之后,双方都会给对方修整的时间,让对方处理战死的士兵。一般是攻城的一方先清理战场,守城方这个时候也不会乘人之危出来攻打。
在古代,一支军队的名声是很重要的,如若做出此等无耻之事,那么,他的军队就会失去民心,败了名声。当攻城方清理完毕后,便会退到几里之外,让守城方的下来清理战场,期间,双方都不会再发生交火。由于,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不成文的规矩,所以,历史上并未出现过清理战场时被偷袭的案例。
在战国时期,曾流行起了一种十分残忍的嘲讽敌对方的方式,俗称“骷髅堆”,后世又叫“筑京观”。其实,就是把死去的敌方士兵夹杂着泥土堆成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土堆,再在上方插上己方的战旗,可以说,这种做法极为不人道。然而,历史上就有一位中国皇帝吃了这个亏,他便是昏君隋炀帝。
当年,野心勃勃的隋炀帝想通过攻打高句丽来扩大自己的版图,没想到反被对方打得溃不成军,
其实,关于这些,历史上也有记载。《旧唐书》卷一九九上,列传第一四九上,《东夷列传》:“贞观二年,破突厥颉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贺,并上封域图。五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丽所立京观。”《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说:“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先生(袁可立)封之,京观岳如也。”
其实,很多古书中都有关于京观的记载,如《史记》中的长平之战、项羽坑杀20万秦军战俘;《汉书》中王莽坑杀反抗者;《三国志》、《晋书》、《宋史》、《明史》等等众多。
后来的清朝政府觉得这种行为太过残暴,便将其立法,直接取消了。除了土葬以外,火葬也是古代战争中盛行的处理尸体的方法。和土葬比起来,火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劳动成本,虽然会产生硝烟和污染,但是,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也是很不容易的了。相传,秦国打天下的时候,军队后方堆积的尸体烧了整整半月才完全化为灰烬,由此可见,古代战争之残酷。
尸体的处理是必须迅速的,不然后续的瘟疫会造成更多的伤亡。当军队攻入城内后,尸体的处理就会变得非常棘手,城内的战斗一般不像城外那么大动静,一般是巷道里的追逐战,死了的士兵很有可能就会在倒下的地方直到腐烂。冬天还好,夏天的话就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疫病,所,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被攻打的城池里多数地方都会燃起火焰,其实,这些火焰就是在处理死去士兵的尸体。
相传,在“长平之战”中,光是被斩首的赵国士兵就有五十多万,面对那么多的尸体,掩埋和火葬便成为了处理尸体最主要的方式。
前面的处理方式中除了“骷髅堆”以外,都还算得上是尊重死者,也是一种较为人道的方法。而五胡乱华时期的“胡人”却无视人间伦理,做出了将俘虏作为军粮的暴行。细皮嫩肉的汉人被他们被他们统称为“两脚羊”,战场上死去的士兵大多都成了他们口中的粮食
在笔者看来,能在战场上战死,是作为一个士兵的荣誉,但是,也同时是士兵家人的不幸。厚葬回乡和马革裹尸都是战争摧残下的产物,无论哪方是正义,受苦的却总是人民。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history/tsfx/46229.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古代士兵死了之后怎么办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古代士兵死了之后怎么办;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8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