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位不同的人的死怎么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古代地位不同的人的死怎么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古代地位不同的人的死怎么说
人虽然生老病死都是常事,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说“死”这件事情,有时候所使用的词汇也是不一样的,现如今常见的就是死、走、去世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hōng)、“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据《礼记·曲礼
崩,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
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不禄(bùlù),古代称士死为不禄"不禄,不终其禄。"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谓之“寿终”。婴儿称为“夭”
因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阵亡”,现为“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有个词叫客死异乡。死于非命谓之“横死”。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或者“仙游”
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将刘备当作天子,不仅明确称刘备为先帝,还用了“崩殂”二字来强调刘备是天子。
今天我们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汉,在当时刘备、诸葛亮等人称自己的政权为大汉;他们认为自己是汉朝的正统延续,曹魏则是汉贼,曹丕则是伪帝。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采用尊刘仰曹的指导思想写三国,故世人皆认为蜀汉为正统,曹魏为篡位自立的地方政权。蜀汉既然是正统王朝,那么刘备自然就是天子了,作为天子按礼制讲死了就称崩。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录赢政的死为: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在史学家看来曹魏才是正统,刘备的蜀汉是地方割据政权,故曹丕为天子;曹丕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故曹操也成了天子,因此曹操死后先被称为薨,后来又升级为崩。
曹魏取得天下是汉献帝禅位的结果,当然汉献帝是被胁迫的!曹魏有汉帝的禅让,又拥有秦皇传国玉玺,还掌控中原地区,故史学家认为魏国是三国时代的正统。
孙权在公元229年正式称帝,死后谥号为大皇帝,庙号为吴太祖,但他只是地方割据政权。在三国中魏国有汉帝禅位,蜀汉有汉室血统,唯有孙权啥都没有,是自立为帝的,是伪帝。
曹丕称帝后,孙权请求归附魏国: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周公旦建立了一套完整宗法礼仪制度,作为周朝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称谓。
对于死亡的叫法在《礼记·曲理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由此可见史学家认为刘备与曹操为天子,孙权只是诸侯!
孙权接受了魏国的册封,故他只能是魏国的一个诸侯王。那怕他后来僭越称帝了,从礼法上讲他只能是诸侯,除非孙权击灭了魏、蜀两国,重新统一了天下。
如果孙权重新统一了天下,那么孙权死后就可以享受“崩”的待遇;而刘备、曹操只能享受“薨”的待遇。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42353.html
以上是关于古代地位不同的人的死怎么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古代地位不同的人的死怎么说;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91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