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古代皇帝背后为什么都有两个大扇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唐朝-古代皇帝背后为什么都有两个大扇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古代皇帝背后为什么都有两个大扇子
自从汉代以后,中国扇子的功能、类型就变得越来越丰富了,相对于的也出现了很多扇子的名称。就比如《西凉杂技》中记载的赵飞燕被册封皇后之后,他的妹妹昭仪表示祝贺,献上了35件礼物,其中就包含了“云母扇”、“孔雀扇”、“翠羽扇”、“九华扇”、“五明扇”和“回风扇”等六种不同的扇子,可见扇子在当时社会和人们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晋代太子初立及纳妃也需要有很多扇子,如《东宫旧事》所记“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纳妃同心扇二十,单竹扇二十。”
葛洪《西京杂记》注曰“汉制,天子玉几,夏设羽
当时的人视扇柄犹如权柄,将扇柄之变长,扇面之减弱,暗藏了擅权犯上的凶象杀气。由此可见,古人面对的即使是一普通羽扇,都会将其形制上升为严肃的礼制问题,因而对其产生敬畏和加以尊崇。
古代有一种羽扇之制被称为雉扇,亦名雉尾扇,这是十分典型的礼仪之扇类型。晋崔豹《古今注·舆服》:
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有雄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辈有婴,即缉雉羽为扇婴,以障豁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以来用为常,准诸王皆得用之。
这说明汉景帝的次弟梁孝王刘武,曾被准予破格使用雉扇仪仗,“得赐天子族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魏晋时期,诸王侯皆僧越使用雉扇,渐成定制。南朝江夏王刘义恭为宋孝武帝所忌,于是下诏规定王侯障扇不许用雉尾扇,改用红色的朱团扇。
隋与唐初的仪仗扇使用与南北朝相比变化不大,只是等级限制有所放宽。当时雉尾扇与团扇的图像,可见于隋代嘉祥英山壁画、卢谊造像碑、唐西安李寿墓壁画等处。
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唐玄宗时大臣萧嵩又订立制度,在正殿上置扇。皇帝升殿受朝时,御座之前用六柄掌扇相合遮住,待皇帝登前坐定后再开扇受拜,左右各留扇三柄立侍。退朝时也要先合扇座前,等皇帝离座后再撤扇,以后相沿成制。《唐会要》卷二十四首次对唐代的索扇制度作出系统和明确的记载:
开元中,萧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
由此可知索扇制度的程序步骤、适用场合,把扇子作为屏障物蔽护帝王容颜体态,借助它的开启与闭合,实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的效果。确立索扇制度旨在对皇帝威严的维护,是一项强化皇权神圣性的礼仪制度。杜甫《秋兴》诗句“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麟识圣颜”,便是对唐代索扇制度的形象反映。
盛唐时期,皇帝出行时不再使用圆形华盖,代之以伞与雉尾扇相组合的仪仗。雉尾扇仅为皇帝至亲王使用,品官均用团扇。执扇的人均从唐代品官的族属中挑选,而且是“择少壮肩膊齐,仪容整美者”,要求甚为严格。回顾《洛神赋图》中的仪仗扇、《历代帝王图》中陈宣帝的仪仗扇,以及古代众多墓室壁画中的仪仗扇,无一例外都是由青壮男性执掌,身高、相貌也比较齐美。所以《步辇图》中唐太宗左右各是柔弱宫女持扇侍立,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抬辇的沉重工作更应是男性所为。
后来者如元、明、清三朝,制朝仪,定仪卫,皆是为了“谨出入之防,严尊卑之分,而示天下、后世以至公之制也”。
仪仗扇的使用在前朝基础上加以变化,形制、数量上有所不同,但在目的、作用上毫无二致。仪仗大扇营造出威仪之势,判明社会不同角色的秩序位置。至于王公贵族、各级官员的仪卫,也是各有定制,区分鲜明。礼仪对人们行为的制约规范作用,在这里就集中生动地体现出来。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41932.html
以上是关于唐朝-古代皇帝背后为什么都有两个大扇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唐朝-古代皇帝背后为什么都有两个大扇子;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9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