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戏曲中的帽翅功是怎么产生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戏曲中的帽翅功是怎么产生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戏曲中的帽翅功是怎么产生的
帽翅功俗称闪帽翅,在戏曲中,纱帽是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正式名称叫做幞头。帽翅是纱帽上的一种装饰,分为方翅(为正派官员所用)、尖翅(为凶残奸诈官员所用)、圆翅(为昏庸糊涂官员所用),附属在相纱(古代宰相专用头盔)上的扁长帽翅,又称扁担翅。戏曲演员利用耍帽翅来表达角色心理活动,称为帽翅功。
耍帽翅完全由脖颈及后脑
蒲剧名家阎逢春,1 5岁随父学艺,先学小生,后改须生。他的表演以潇洒自如著称,独树一帜,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
《周仁回府》“悔路”一场“耍帽翅”的绝技秦腔最早没有。是山西蒲剧名家阎逢春首创。(阎逢春(1917-1975)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工须生代表作《薛刚反朝》、《法门寺》、《大报仇》、《反徐州》、《放饭》等戏。
据说京剧海派周信芳看了阎逢春《跑城》对阎说:“你的《跑城》实在好,我不如你。”)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晋南,阎逢春随蒲剧艺人辗转西安,以“须生泰斗”的头衔在晋风社挂了头牌。阎逢春
于是他经过苦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39683.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戏曲中的帽翅功是怎么产生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戏曲中的帽翅功是怎么产生的;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96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