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历史上真实的讨伐董卓是什么样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董卓-历史上真实的讨伐董卓是什么样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历史上真实的讨伐董卓是什么样的
讨伐董卓是东汉末年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国的开端之一。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那些后来三国的建立者都还是不出名的人物,令人感叹。不过,常见的文学作品描绘的讨伐董卓还是与历史有什么差别的。
首先,历史上号召诸侯共讨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演义》中作“乔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说得明明
《三国演义》将此事写成曹操所为,是为了突出其非
其次,历史上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无“十八路”之多。
历史上联合讨伐董卓的诸侯,总共有十三家。《三国演义》在十三家之外,又增加了五家:北海太守(按:当作“北海相”)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按:当作“凉州刺史”)马腾、北平太守(按:当作“右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
再次,历史上的刘备与讨董之役的关系,仅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
罗贯中吸纳了这一思路,并结合史实,剔除了以往通俗文艺作品中过分随意甚至荒诞的成分,进行新的艺术加工,描写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战役,在讨董联军中着重突出曹、刘、孙三家,不仅使曹操的雄才大略、慧眼识人,孙坚的豪迈敢战、勇于任事迥然高出众人;而且以曹操、孙坚为陪衬,通过“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虚构情节,使刘关张三人从此成为天下闻名的英雄。这样,就为后来三分鼎立局面的形成作了有力的铺垫,而刘蜀集团的英雄们则始终处于读者视野的中心。因此,这一情节单元成功地体现了罗贯中的总体艺术构思,成为全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最主要的,是会盟的情况与史实不符。
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各州郡起兵后,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并没有像《演义》所说的那样,都在洛阳外围会合。这年春天,刘岱、孔伷、张邈、桥瑁、张超等五人在酸枣会盟,广陵功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将要盟誓时,刺史、太守们互相辞让,谁也不敢先登坛主盟,都推荐臧洪,臧洪便整衣升坛,歃血宣读盟词。他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无不激动。
臧洪所宣读的誓词,与《演义》所记的誓词基本相同,字句只有微小的差异,可见《演义》取材于史书,而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主持盟会的人偷换成袁绍了。本来《后汉书·袁绍传》说:在酸枣会盟时,袁绍并不在那里,众人“遥推”袁绍为盟主;而《演义》却写道:“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盟词略)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其实这都是臧洪的事,是和袁绍毫不相干的。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history/tsfx/37813.html
以上是关于董卓-历史上真实的讨伐董卓是什么样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董卓-历史上真实的讨伐董卓是什么样的;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9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