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濡须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孙权-濡须之战的背景是什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濡须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濡须之战是发生于东汉末年至三国后期
曹操亲征濡须,逐渐占据上风。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退走,并遣使求降。
在曹操去世后,曹魏又对濡须发起两次进攻,曹仁惨败于朱桓,司马昭惨败于诸葛恪。
背景
东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如果东吴丢失濡须口,魏军就可以进入长江,进而攻占牛渚(采石矶),逼近建业(南京),所以,东关为天下兵家的必争之地。
濡须最早进入东吴政治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决
这次迁都标志着孙权势力范围的政治中心向西移动,开始向长江中游发展。
孙权深知,在赤壁之战中遭到惨败的曹操一定会再来伐吴。当时,含山、无为已经属于吴国控制。曹操要渡江伐吴,必定要从巢湖,经濡须水口,进入长江。孙权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濡须水口不保,长江岸防就会门户大开,魏军就可以随时直逼都城建业。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一面迁都秣陵,一面派兵在东关修筑防御。孙权在濡须山上筑城立关,在七宝山上建西关,两关对峙,中有石梁,凿石通水,为险关津道。孙权又在吕蒙建议下,修筑形似堰月形的濡须坞。到了后世,12世纪的南宋王朝在此基础之上,对濡须坞进行扩建,并称之为偃月城。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大败。此后,经过几年的休整,一代枭雄的斗志不减。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一面向关中、陇右地区扩张势力并威服各类胡人,一面开始在淮河以南同孙吴势力展开争夺。
曹操深知巩固江淮地区这条战略防线的重要性,如果合肥、庐江、巢湖一线失守,那么曹魏势力就要退到淮河以北。这样魏吴双方都把目光聚焦到东关濡须口,长达40年的魏吴濡须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以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濡须之战,而非赤壁之战,且主人公是孙权,而非诸葛亮。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history/zglssj/30239.html
以上是关于孙权-濡须之战的背景是什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孙权-濡须之战的背景是什么;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0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