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萎缩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脊髓性肌萎缩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并不少见。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和临床病程,将SMA由重到轻分为4型。
共同特点是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
脊髓性肌萎缩症可由多种基因突变引起,但一般特指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l)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和临床病程,将SMA由重到轻分为4型。
1型
也称Werdnig-Hoffman病,即婴儿型,约占全部SMA病例的45%。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起病,出现迅速发展的进行性、对称性四肢无力,最大运动能力不能达到独坐。肌无力以近端为著,由于显著肌张力低下,平躺时下肢呈“蛙腿”样姿势。
患儿表情及眼球运动正常,舌肌束颤,口咽部肌群无力导致哭声低弱、吸吮无力、咽反射减弱,易发生误吸。由于肋间肌受累比膈肌更重,导致矛盾呼吸,胸廓呈现特征性“钟形”畸形。呼吸肌无力突出,多数患儿在2岁内死于呼吸衰竭。
2型
也称Dubowitz病,即中间型,约占30%~40%。患者多在生后6~18个月起病,进展较1型慢,最大运动能力可达到独坐,但独坐年龄可能落后于正常同龄儿,不能独站或独走。肌无力以近端为著,下肢重于上肢,面肌及眼外肌不受累,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四肢腱反射消失,肢体远端可观察到肌束颤。
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呼吸功能不全、脊柱侧弯、关节挛缩等合并症。部分患儿在儿童期丧失独坐能力。尽管寿命缩短,但多数可以活到成年期。
3型
也称Kugelberg-Welander病,即青少年型,约占20%。患者多在出生18个月后起病,早期运动发育正常,可独走,部分独走时间延迟。随年龄增长出现以近端为主
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肢体肌束颤、足部畸形,部分患者因脊柱侧弯、呼吸功能不全等影响日常生活,预期寿命不缩短或轻度下降。
4型
晚发型,即成人型,早期运动发育正常,成人起病,出现肢体近端无力,进展缓慢,预期寿命不缩短。
1.对称性进行性近端肢体和躯干肌无力肌萎缩,不累及面肌及眼外肌,无反射,亢进感觉缺失及智力障碍。
2.家族史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
3.血清肌酸激酶(CK):
4.肌电图显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
5.肌活检显示神经源性病理改变。
6.基因检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PCR限制性酶切分析法(DHPLC)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等检测SMNl
一般有上述典型临床症状和家族史者,结合SMN基因分析,诊断并不困难。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history/tsfx/28531.html
以上是关于脊髓性肌萎缩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脊髓性肌萎缩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0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