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周公到底有没有篡位称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周公-周公到底有没有篡位称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周公到底有没有篡位称王
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叔旦,大约活动在公元前1100年时期,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由于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也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关于周公,历史上有很多传说,而最著名的,应该是周公辅佐周成王的事了。
周朝时期,周武王姬发去世后,他的儿子成王诵尚且年幼,于是周公就作为叔父处理当时的政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史记·周本纪》中也记载,当时因为天下初定,成王年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可见,周公在当时只是“夹辅”或“摄(代为)行政”,并没有什么篡权之意。
然而另外有一些记载表明,周公在当时的作为并不是这样的。《荀子·儒效》和《淮南子·汜论训》中都说,周公“履天子之籍”。清代的王念孙在其所著的《读书杂志》还解释说:“谓履天子之位也。”《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中又称:“周公践天子之位”;等等。
近些年来也有人对此进行了考证,在《尚书·大诰》中记载,“王”称文王为“宁王”,又叫作“宁考”。什么是“考”呢?就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成王已是文王的孙子了,因此称文王为“考”的“王”就只能是周公。
种种记载表面,周公当时应该是身居王位,自称为王的。那么,周公为什么要“践位称王”呢?
根据《尚书·金滕》的记载,周公曾经对太公和召公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说的这句话中,“辟”是指王位,“弗辟”也就是不掌握政权的意思。
在武王姬发死后,东方尚未平定,很需要一个新的国君来带领周王朝继续完成大业。但是,当时的周成王还很年幼,不足以担此重任。因此周公在经过慎重考虑后,认为:我如果不即王位,就可能令诸侯叛乱,先王未成之事业将坠,我恐怕死后无言以告我的先王。
在《荀子·儒效》也说,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恶天下之倍(背叛)周”。
意思也是说,当时天下初定,局势还十分不稳定,成王年幼,缺乏治国的能力。国家没有英武老练的君主,就不能巩固新生的政权。而且实际上,周武王在弥留之际,也曾有过传位周公的想法。
据记载,周武王曾经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可以稳定周朝初年的政局,因而主张
当武王说出自己的这种想法后,周公顿时诚惶诚恐,“泣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可见,周公本来是没有篡位的想法的。
因此《韩非子·难二》中说:“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就是说,他后来执政只不过是代行王政,等到成王年长后,再归还王位。正因为这样,“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
显然,周公“假为天子”,应该完全是为了整个国家的事业着想的。
但是,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荀子·儒效》中称:“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有人将这句话解释为:屏者,除也,或蔽也;及,继也。意思是说,周公屏除成王以继接武王的天下,“偃然如固有之”,这不是专横篡位是什么呢?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中也曾记载
尤其是后来“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因而发生了动乱。从管叔、蔡叔的一贯表现
而周公呢?他先是用计将他的哥哥按“兄弟相为后”应该继承王位的管叔调离京都,然后又趁管叔、蔡叔怀疑其动乱之机兴兵东征,把他杀了。
为何还要还位于成王?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周公应该的确是自己称王了。那么既然已经篡位称王了,为什么后来还要还政于成王呢?
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召公、太公怀疑周公,管、蔡联合武庚起兵反周,关中地区也随之着乱起来。这种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之外,于是他便改弦更张: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还政下野;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大权。《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成王
不过,周公到底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还是真有篡位的野心,耍尽阴谋诡计而未能全逞?要想在纷然杂陈的大量历史记载中找出一个结果来,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history/ysmw/22502.html
以上是关于周公-周公到底有没有篡位称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周公-周公到底有没有篡位称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1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