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拐点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拐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拐点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撤军,并以白沟河为边界;北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岁币”。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而从真宗时期的定州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从中原王朝来看,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关系一代江山的
所以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起,就开始了与辽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争。
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
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兵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东京危急。宋真宗畏敌,准备迁都南逃,在宰相寇准等人的促使下亲临前线澶州,宋军士气大振。
当辽军攻城时,宋军将领一箭射死了辽军统帅。辽初战不利,统帅阵亡,又有后顾之忧,因此主动提出和谈。宋真宗本就无心抵抗,听到辽军和谈的要求,就不顾寇准等大臣的反对,同意与辽议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河沟为界,史称“
澶
澶渊之盟后,寇准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借故把他贬斥出朝,任命妥协派王钦若为宰相。这样,宋朝更不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了。辽这时也发生了变故,1009年,萧太后与韩德让同年病死。第二年,辽与高丽发生战争。接着,辽政权内部又开始发生分裂,辽再也无力大规模兴兵南下。
澶渊之盟后,宋、辽在好几十年里没发生过战争。其间只发生了两次重要交涉。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辽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
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屈辱性合约,它开了赔款的先例,给宋朝的朝政和民众增加了很重的负担。对宋而言,一方面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生产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history/zglssj/17918.html
以上是关于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拐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拐点;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1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