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
弦下腔为越剧主要曲调之一。
1944年,范瑞娟在越剧老调“落字调”“六字调”“尺调腔”等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作发展成了优美舒展,深情隽永的“弦下腔”。
“弦下腔”属于D调,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山伯临终”;《祥林嫂》“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宝玉哭灵”;《单恋》“霍姜妻永别了”;《宝莲灯》“对月思家”等。
《曹植与甄洛》中的“玉佩斑斑凝血泪”、《红楼梦》中“宝玉别林”的前几句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她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她的唱腔中的[弦下腔]规范,又独标一格,成为显示流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越剧的声乐艺术。
[弦下腔]是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黄]手法,吸收越剧早期[六字调]的因素发展而来。
弦下腔属于D调,胡琴定弦1-5。由于宫音位置比[尺调]降低了四度,行腔低回深沉,因此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中期,范瑞
[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中的“山伯临终”,《祥林嫂》中“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中的“宝玉哭灵”等。[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弦下腔]由于调比较低,旋律发展的趋势是“往上翻”,一般常用音区为1—1,下延音区可列低音5,低音4,低音3,高音展开可到高音1,高音2,高音3,甚至可及5,音域很宽。旋律的起伏也较[尺调]大一些。板式也和[尺调]一样,慢、中、快、嚣各种板式一应俱全,因此表现力很强。
[弦下腔]在一些重排或新编剧目中,更是常用
范瑞娟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
范瑞娟戏路极宽,表演上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善演梁山伯、焦仲卿、郑元和、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演绎得温文而雅;又能把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塑造得铿锵刚韧。还善演贺老六、扎西这样的近现代人物。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7014.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1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