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海派京剧的表演特点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戏剧-海派京剧的表演特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海派京剧的表演特点
海派京剧,“海”指上海,是同京派相对而言,指以上海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剧艺人。又称“外江派”。清末起逐渐形成。
主要特点是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创造有很大贡献。但是其缺点是追求噱头,有时华而不实,是商业化的表现。随着发展这种商业化正在逐渐消除。一般改称“南派”。
清代后期的上海舞台,随着徽、昆和梆子各剧一部分艺人改演京剧,这些剧种中某些固有的技艺特长,不断移植转化为京剧表演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在唱腔音乐方面,原先,京剧以【西皮】、【二簧】为唱腔主体,后以王鸿寿为代表的徽班名角带着他们的看家戏转向京剧舞台,自此以【吹腔】、【高拨子】、徽调【二簧】、【西皮】为唱腔主体的优秀的传统戏成了京剧海派(早期多称南派)的一大特色。
秦腔(山陕梆子)和直隶梆子艺人如李春来、李桂春等,将大批梆子剧目移植为京剧,该剧种中诸如“耍眼珠”、“甩水发”、“帽翅功”、“髯口功”等传统绝技亦随之被沿袭运用,从而丰富和提高了京剧的艺术表现功能。
周凤林、邱阿增、姜善珍等昆班名伶改演京剧后,将昆曲优美的舞蹈身段、运腔技巧等表演程式技法移植到京剧中来,从而使上海京剧表演艺术融合了各地方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观众喜闻乐见的上海京剧表演特色。
在清末民国初期的京剧改良运动中,一些受西方戏剧观念影响的上海京剧艺人,以汪笑侬、潘月樵、夏氏兄弟、冯子和、欧阳予倩等为代表,采用写实化的表演方法,排演了大批反映民主革命思想的新戏,表演艺术由传统的典雅庄重,趋向追求生活化、性格化。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周信芳、赵如泉、常春恒、林树森、盖叫天、郑法祥、张翼鹏以及南方四大名旦,江南名净,江南名丑等一批海派表演艺术代表人物,在舞台综合艺术等方面有了一系列创新,他们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在刻画人物、表现剧情、丰富程式、接近生活上,使海派表演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海派的表演与京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在虚拟性、夸张性、舞蹈性等方面没有绝对的区别;它重视基本功,但更重写实、重生活,演人物、演感情,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
突破行当,塑造人物京剧海派新剧目十分丰富,剧中人物多姿多彩。演员顺应这一需要,从塑造人物出发,突破行当限制,或在某一行当中突破流派限制,塑造生动人物形象。早期海派演员行当不甚固定者颇多,像夏月珊,先唱老生,后改丑角;赵如泉,先唱老生、红生,后改武生,再改文武老生,兼演花脸、丑角;周信芳以文武老生为主,也兼演过许多花脸、武生、小生戏。
在所演行当中兼演其他行当和化用流派更属常见,如京派演员黄桂秋以正工青衣出名,有时也演花旦;从北方来而享名沪上的三名旦角李玉茹、童芷苓、言慧珠,都能兼演青衣、花旦、刀马旦,甚至能反串小生、老生,她们在演出中熔梅、程、荀、尚派于一炉,各自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化用和发展了流派。解放后成长的旦角几乎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特别是武旦演员如方小亚、史敏等,还能兼演青衣行当。红生,是海派创造的一个行当。王鸿寿将徽班的《灞桥挑袍》、《古城会》、《水淹七军》等剧目带到京剧中,成为海派京剧很有特色的保留剧目。他又运用徽班的表现形式创演了30余出关羽戏,在关羽的脸谱、服饰、造型、唱念各方面都自成一派,具有更为古朴的特点,王鸿寿确立了生行中红生这一门类。
突破程式,接近生活上海京剧演员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规定情景灵活地运用程式以塑造典型人物,并从生活出发创造新的程式。他们比较重视表演
“唱”:海派剧目,内容大多数通俗易懂,追求戏剧性和趣味性,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要求唱腔灵活流畅和通俗化,能唤起观众共鸣,收到把剧场“唱热”的效果。故有“文戏武唱”之说。如李桂春在三本《狸猫换太子》中饰包公,以高亢激越的唱和表演艺术风貌,受到了江南观众的欢迎,以后李如春学他的路子,同样受欢迎。
海派唱腔中往往吸收江南民歌或当时广为流传的歌曲中的某些旋律,这一特点一直保持下来,如在现代戏中加入《东方红》、《咱们工人有力量》的特性旋律,创新剧目《曹操与杨修》结尾吸收流行歌曲等,也受到观众喜爱。五音联弹、九音联弹等(一人接唱一句),节奏与唱腔接近口语,使戏剧气氛活跃,都是对原有唱腔格式的突破与创新。
“念”:海派剧目时代感强,早期演员又受文明戏影响,表演往往通过大段台词直接阐释政治主张。新舞台的新戏都是唱功减少,说白增多。如潘月樵的长篇说白,是他的重要特技,因常常用大段念白做鼓动性宣传,曾被称为“言论老生”;北方名角孙菊仙到上海演唱,也受到海派影响。
周信芳继承了潘等人的风格,主张“七分话白三分唱”
“做”:海派一向以做功道地著称,无论动作还是表情,接受话剧、电影影响,重视写实,节奏明快,激情充沛。大量连台本戏中,海派演员们更把念和做密切结合起来,让故事情节更具有吸引力。从改良京剧开始,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冯子和等人都有许多创造。
新中国诞生后编演的现代戏大大丰富了这种贴近生活又是京剧化的表演,如在《红色风暴》、《赵一曼》、《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等剧中,融会贯通传统程式中有许多新的创造,为京剧成功地表演现代人物取得了经验。
“打”:海派杰出的武戏演员,在相互竞争中,吸收徽班、梆子、绍剧的武戏火爆、勇猛、激烈的特长,创造新技巧,力争出“绝活”。南方武戏的主要流派,如李春来的李派,盖叫天的盖派,都是以真功夫和新颖独特的造型武打著称于世的。海派武生奠基人李春来就身怀绝技,有阑干上的“后压”、“卷帘”、“挂蜡”,上两张半的“拿顶”、“旱水”等项“绝招”。
其演《白水滩》中的扔草帽圈、耍甩发、扎枪吊毛、复杂的棍花,《伐子都》中的硬靠虎跳前扑、倒叉虎、穿蟒窜扑虎过桌子,《花蝴蝶》中的着厚底靴栏杆、从三张高桌子翻下、在空中抽拔背后之刀,都被称为一时绝活。
清末盖叫天在丹桂第一台演出时,创造出各种武打及马枪把子,如各种拉拳的变化,单刀枪、六合枪、莲花枪、回马枪的使用,太极剑、白鹤慕云剑、三刀剑、钟馗剑等宝剑的舞蹈姿势,以及其他单刀、双刀、拐子等武器的打法都与北派追求干净稳练的风格不同。
还有“出手”中,不仅有“宝剑出鞘”,还有飞回剑鞘的“宝剑入鞘”,甚至双剑同时入鞘。名武旦白玉艳、张美娟从踢四杆枪发展到踢十二杆枪,都是成功之例。
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标新立异上海京剧表演艺术为了吸引观众,大胆创新。有些演员追求尽量把戏唱得与别人不一样,有新意,有“玩意儿”。何月山演三本《铁公鸡》,开打用真刀真枪,赢得了很大的剧场效果。为加强市场吸引力,调动包括音乐、舞台美术等一切手段招徕观众。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6906.html
以上是关于戏剧-海派京剧的表演特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戏剧-海派京剧的表演特点;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1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