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万里长城的影响意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长城-万里长城的影响意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万里长城的影响意义
长城在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
在文化方面,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反而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
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的规律。明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长城是世界古代
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防御。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迩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
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汉朝长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遂以长城要塞为根据地,开辟和维护着东起汉朝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东岸一带)全长2万余里的交通干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几千年来,中外友好使团频繁往来于这条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迄今仍在发挥着作用。许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是从长城开始的,长城是世界上其它国家人民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万里长城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力量的宏伟建筑,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万里长城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证明长城所具备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已被世界所承认,长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的中华文人名士及国际人士,许多中国的文人墨客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美术、音乐等文艺作品,其中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广泛传唱。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均有不少诗人词人名人,路经或登临长城,有感于长城的修筑、作用,以及长城两侧的壮美河山等,挥毫写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意志和力量。《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形成,并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全民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被世人所认同,所接受。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1933年的长城抗战震惊中外,揭开了抗日战争史上最初的壮烈一页,“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而《长城谣》同样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召力,激起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们听到或唱起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国激情,就是因为长城能唤起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中国向联合国大会赠送的礼品是一块万里长城大型挂毯,再次表明中国人民和政府已将标志数千年灿烂文化的万里长城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象征意义也被全世界所认同,所接受。
长城在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的双向历史演进中,美学魅力日益明显,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地球和平的象征,全人类都将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得到益处。
遗产名称:长城The Great Wall
入选时间:1987年(2002年扩展辽宁九门口长城(水上长城))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iv)(vi)
地理位置:N40 25 00.012 E116 04 59.998
遗产编号:438
遗产描述: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7—8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的侵扰,便大修长城,“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公元前约220年,秦始皇下令将早期修建的一些分散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长城的修建一直持续到明代(1368至1644年),终于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长城在建筑学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5889.html
以上是关于长城-万里长城的影响意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长城-万里长城的影响意义;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0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