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克效应-1874年04月15日:约翰尼斯·斯塔克出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斯塔克效应-1874年04月15日:约翰尼斯·斯塔克出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1874年04月15日:约翰尼斯·斯塔克出生
约翰尼斯·斯塔克(Johannes Stark,1874年4月15日-1957年6月21日),男,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种族主义者,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塔克效应”的发现者。1874年4月15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希根霍夫。1957年6月21日卒于德国巴伐利亚的特劳恩施泰因。
斯塔克以精湛的研究成果在原子物理学领域里独领风骚数年。在研究阳射线过程中发现一种重要规律,并发现了“斯塔克效应”“斯坦克-爱因斯坦方程”“斯坦克数”等等。因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及电场中的分裂而获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斯塔克效应(英语:Stark effect)是原子和分子光谱谱线在外加电场中发生位移和分裂的现象。分裂和位移量称为斯塔克分裂或斯塔克位移。斯塔克效应又可分为一阶和二阶斯塔克效应。一阶的情况下光谱分裂或位移是与电场强度呈线性关系,二阶则是和电场强度呈二次方关系。
斯塔克效应对应于带电粒子谱线的压力增宽(斯塔克
斯塔克研究了含有氢气的管子中极隧射线通过强电场的情况。1913年他在研究过程中观察到氢谱线加宽了。他立即联想到十几年前塞曼(P.Zeeman)的发现。这会不会是与塞曼效应对应的一种电学现象?从1896年塞曼发现谱线的磁致分裂以来,科学家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磁场中原子发出的光谱线会分裂,在电场中会不会有类似现象?然而,德国的福格特(W.W.Voigt)试图从束缚电子发射光谱的理论推导电场对光谱的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加300V/cm的静电场,光谱线的分裂也只有钠黄光的D双线间隔的5×
到了1913年,对量子理论起过先导
氢的极隧射线穿过电场,果然观测到了加宽。经过仔细调整,他终于获得了谱线分裂的证据,并且证明随着谱线序号的增大,分裂的数目也随之增多。他还发现,沿电力线成直角的方向观察,所有的分量都是平面偏振光,外面的两根较强,其电矢量与电场平行;中间的几根较弱,其电矢量与电场垂直。他的观测非常精细,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各分量到中心线的距离是最小位移的整数倍,而最小位移对所有谱线均相同;位移与电场强度直接成正比。
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格雷复斯瓦尔大学的斯塔克(Johnnes Stark,1874-1957),以表彰他在极遂射线中发现了多普勒效应和电路中发现了分裂的谱线。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history/sjlssj/4129.html
以上是关于斯塔克效应-1874年04月15日:约翰尼斯·斯塔克出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斯塔克效应-1874年04月15日:约翰尼斯·斯塔克出生;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