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皮影戏简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湖北皮影戏简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湖北皮影戏简介
湖北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湖北江汉平原的仙桃、天门、云梦、应城、黄陂、孝感、汉川等地;“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
湖北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湖北中部、东部的仙桃、天门、云梦、应城、黄陂、孝感、汉川等地;“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江汉平原属于荆楚腹地,楚文化底蕴丰厚,古代的青铜、竹木硬雕和皮革、雕花剪纸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据说在明成化年间,在竹溪丰坝乡和中峰镇就有皮影戏班。鄂西北一带有“西革”、“汉革”两种影戏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黄”腔,属陕西影系;"汉革"影偶较大,唱本地高腔,应属江汉平原影系。
湖北皮影戏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影、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我国艺术菀里的一朵奇葩。沔阳皮影戏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
操作技巧分“生、旦、净、丑”四大角色的种类、武打招势及现代皮影人物操作。内容丰富,有楚汉相争、三国、水浒、西游等300多个剧目。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武汉皮影融黄陂皮影戏、孝感东乡影戏影于一炉。表演时无固定本子凭韵册随口编唱,"出口是才"。
在孝感,也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云梦旧时也有26台皮影戏。生于皮影世家的老艺人陆春元能雕会唱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历史故事。
潜江汤玉堂、郭大彪等名艺人,分别创立江汉平原皮影的"汤格"和"郭格",使这两派皮影在江汉平原一带拥有不少传人和弟子。
歌腔、渔鼓腔是江汉平原民间流传的民歌小调,经过历代艺人们的吸收和演进,成为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两大唱腔。
“歌腔”是源于东周时期楚国之民歌“鸡鸣歌”,传到后来,鸡鸣歌与皮影戏相结合,演变为《鸡鸣腔》。江汉平原皮影艺人用“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的演唱技艺,不断地修改,后与《薅草歌》相融才变为歌腔,成为江汉皮影戏的主要唱腔。
“歌腔”中的鸡鸣腔,高亢委婉、圆润激昂。凡学唱者,必先学会“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17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它是江汉皮影戏的独特音调,分为六类音调板式:男腔、女腔、丑腔、杂花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
“渔鼓腔”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迨至清未(约1900年左右),沔阳渔鼓腔与皮影戏二者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渔鼓腔皮影戏,甚至取代了部分地区的歌腔皮影戏。渔鼓皮影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腔,后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汉剧、楚剧等唱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调高亢、豪放等特点艺人.根据呆(音ái)口本子中的条子(梗概)临场发挥,通常是一韵到底、通俗易懂。有时还即兴添进“浩水词”或“搭白”,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
皮影戏演唱的沔阳渔鼓唱腔分平腔、悲腔、鱼尾腔(或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高吭,婉转,传情达意,十分动人。
其中,皮影戏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汉平原妇女哭声和花鼓戏悲腔,哀怨凄凉,催人泪下。特别是皮影戏的每段唱词尾句的“抖包袱”(艺人叫“扣子”),为一唱众和的“帮腔”(称为“甩腔”),以“哎、咳、呀、哟”等衬词,补充延伸词意和乐意,扩展曲式结构,在长达十多个音节或几十个音节的和唱中起伏跌宕、气势雄浑、节奏明快、声情并茂,分外悦耳动听,使人久听不厌。
渔鼓皮影后来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调亮亢、豪放等特点。它的伴奏采用渔鼓筒和简板,后来艺人们又增加了锣鼓和管弦乐。特别是简板和渔鼓筒两件乐器的声调轻重、节奏缓急,能烘托气氛。
沔阳皮影戏的唱腔以渔鼓腔、歌腔为主,配打击乐伴奏,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演唱。早期渔鼓皮影戏无管弦乐伴奏,只有渔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钹、大锣、小锣、马锣打闹台、间奏和唱腔过门。开始皮影戏班由三至四人组成,两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渔鼓、云板、一人“打夹手”(锣鼓等)。
后来引进民族器乐(二胡、京胡、扬琴、唢呐、笛子等)伴奏和增添女艺人唱女词,皮影戏班人数增至五至八人,进一步增强了皮影戏唱腔的艺术效果;加上服装灯光面景、扩音设备,使皮影戏极富艺术感染力。
剧目十分丰富,据老艺人讲,“三根半筒子”之一的张洪显一人就能唱三百余本皮影案卷戏。旧社会,皮影戏得不到统治者与文人的重视,艺人传徒全凭口传心授,因而多数剧目失传。
按湖北省曲协统计,取材于传奇、演义小说的皮影剧目有《封神榜》、《并吞六国》、《孙庞斗智》、《三国志》、《隋唐演义》、《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罗通扫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杨家将演义》、《武松打店》、《英烈传》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皮影戏剧目有《昭君和番》、《岳飞传》、《洪秀全》、《乾隆游江南》等;
取材于案卷的皮影剧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图》等;取材于戏曲故事的皮影剧目有《吴汉杀妻》、《吕蒙正赶斋》、《二度梅》、《孟丽君》、《瓦车棚》等;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的皮影剧目有《一家贤》、《董婆教女》等;取材于民间故事的皮影剧目有《双头驴》、《三门街》、《十三款》等。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1984.html
以上是关于湖北皮影戏简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湖北皮影戏简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