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莫扎特《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的艺术特点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莫扎特-莫扎特《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的艺术特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莫扎特《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的艺术特点
人们喜欢用“音乐世界里永远的阳光”来形容莫扎特的作品,然而在不少听众听来,作曲家最动人的恰恰是一些缺乏阳光气质的旋律。正如《g小调第25交响曲》便是很鲜明的例子,它被公认为是莫扎特青年时期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作于1773年,这时候德国的文学和音乐界正发生一种变革,史称“狂飙突进运动”,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他们受到启蒙时代影响,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
莫扎特这时的创作多少也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第25交响曲一开始的四个小节中,动荡不安的切分音便显现出这部作品带有了独特而鲜明的“狂飙”特征。
《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作于1773年,当时莫扎特17岁。
在莫扎特全部编号的41部交响曲中,大调的有39部,小调的只有两部。这与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大调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小调的事实吻合,因为小调当时被认为比大调不谐和,较少用。直到浪漫主义时期,大小调作品的数量才趋于平衡。
除了“第二十五”,莫扎特另一部小调的交响曲是《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由于这两部都是g小调,“第二十五”有时又被称为“小g小调交响曲”。
“第二十五”的乐队编制相对较小,只包括两支双簧管,两支大管,四支圆号,加弦乐。这应该体现了莫扎特比较早期交响曲乐队编制的特点。
“第二十五”第一乐章开门见山,没有引子直接开始第一主题。其动荡不安的切分节奏和粗犷的旋律,表现出某种躁动的情绪,因此后人常把这部交响曲和当时欧洲文艺界兴起的“狂飙运动”(Sturm und Drang,又译作“狂飙突进运动”)联系起来。
这种运动注重表达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与奋进精神,代表人物包括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席勒。然而莫扎特当时只有17岁,也没发现他与这种运动有联系的记载。所以我猜想,虽然不排除莫扎特受到了一些间接的影响,但他内心与这种运动的情绪有某种契合可能是更合理的解释。
聆听全曲,第一
“第二十五”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曾被美国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1984)用作开片不久的配乐,较好地配合了悲剧性的场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调交响曲阴郁表面下所蕴藏的激情本质。比较难以想象的是,在作曲家17岁的青春年纪时,就能孕育出如此这般和自己年龄、经历都不相符合的、拥有独特气质的旋律,或许这只有上帝或者作曲家自己才能解释。后世学者往往只能以“灵光一现”来解释这部作品的诞生
虽然海顿在“狂飙突进”时期写下了许多部交响曲,但也许没有任何一部的知名度超过了莫扎特的第25交响曲,也就是常被人以“
1772
这部交响曲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开头,起伏巨大的旋律线配以激烈的切分音为这部作品营造出典型的“狂飙突进”式的音乐氛围。
虽然作品依然是典型的古典主义交响曲格式,但与莫扎特早期的那些宫廷味道浓郁的交响曲比起来,这部作品听起来是如此的激烈、热情、毫不妥协,显然海顿所带来的启发让莫扎特打开了想象的大门,年仅17岁的作曲家用自己刚刚成熟起来的艺术创造力投身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浪潮中,他开始尝试着用感性的方式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正与“狂飙突进运动”所倡导的“非理性”相符合。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sjwh/21976.html
以上是关于莫扎特-莫扎特《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的艺术特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莫扎特-莫扎特《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的艺术特点;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