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昆曲的妆容有什么特点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脸谱-昆曲的妆容有什么特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昆曲的妆容有什么特点
昆曲人物的化妆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注重艺术上的夸张、变形
不同于
美化是用于修饰或掩饰演员五官的瑕疵,例如皮肤粗糙、面型过宽或过窄等,可以通过在面部涂抹油彩和脂粉或者贴片子等方式加以美化和修饰。
丑化是用于丑角,一方面是以此化妆来增加滑稽、幽默之感,另一方面为了反衬剧中主要角色的美丽容貌,把配角画得特别丑。
夸张手法大多用于动物、鬼神妖怪或个性强烈的角色,例如《武松打虎》中的虎型、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等。
一般来说,生行、旦行在舞台上的化妆,均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这种化妆方式有“千人一面”的特征,也就是说所有生行角色和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大体一样,无论有多少人物,他们从面部化妆来看都是一张脸。不过,虽“千人一面”,在颜色和化妆手法上又有细微的不同。
比如:在涂抹底色时有浓、淡之分。浓底色,一般用于老生和老旦,因这两个行当多扮演年长者,化妆使用的底色与年轻的角色要有明显区别,浓底色以偏向灰棕、黑棕色混合色为主,以显出角色已是暮年龙钟之态,如《连环计》中的王允、《牧羊记》中的苏武,《精忠记》中的岳母、《西厢记》中的崔夫人等。
又如: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在“抹彩”的过程中,表演者涂抹在眉眼之间的“干红”颜色有大红与粉红之分。一般闺门旦角色,所使用的“干红”大多是大红颜色。为表示剧中人物是正值年少、青春俏丽的小姑娘,表演者在化妆时,还会特别在她们们面部的上方、脑门中间点上一个红点,使其显得更加天真活泼、可爱,有时也可表示她们是待字闺中、未出嫁的女性。如《牡丹亭》中的春香、《小放牛》中的村姑等,她们都是以这种手法化妆。
再如:生行中的武生行当,专扮演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青壮年男子。因此为了表现人物的英武之气,表演者在化妆时,特别在眉心到脑门之间画出一个淡红色的小“三角”形状,上面尖的指向发髻,以表现他们的英武之气。如《林冲夜奔》中的林冲、《界牌关》中的罗通等。在剧中扮演儒雅风流的书生,也就是小生行当时,表演者则需要在化妆时,在脑门上画出似彩虹形状的小“过桥”,即是弧形的红晕,以透出潇洒飘逸之气。如《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等。因此观众在观看演出时,从人物的化妆手法就可了解和区分出剧中的小生与武生的装扮。
旦行化妆所使用的“贴片子”,是一种把女性的额发、鬓发图案化了的装扮,也是中国戏曲女性化妆所特有的一种装饰方式。所谓“贴片子”系戏曲的化妆术语,需要把发片用刨花水梳理后,分别贴在演员的额头和两鬓。
运用“贴片子”这种特别的化妆方式,不仅具有衬托面部轮廓、调整演员脸型的作用,使面部的胖、瘦、长、短更加适中,还可以达到美化人物造型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妩媚动人。这些化妆艺术与玲珑精致的盔头、色彩华丽的戏装相配合,构成了昆曲人物造型独特的形式美。
昆曲化妆中与生行、旦行的“素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于净行、丑行的脸谱化妆,采用强烈夸张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表演者的本来面目,表现人物的性
昆曲中的净行,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所表现的人物大多性格气质粗犷、奇伟、豪迈。因此,在脸谱色调上也强调以对比极强的颜色,来强化人物威严、勇猛、奸诈或诙谐、滑稽等的直观印象。在昆曲脸谱中,每种颜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
红色:表示赤胆忠心;
紫色:表示智勇刚毅;
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文士内有心计;
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
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
黑色:表示忠耿正直;
白色:表示阴险奸诈;
粉红色: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者。
舞台上还有些人物是根据他们非凡的身份和本领来运用颜色。以金色涂面则为“佛”,以青色涂面则是“鬼”,在脑门上画只眼睛是二郎神等。此外,脸谱又可分成整脸、歪脸、三块脸、十字门脸等图案。
昆曲丑行,又称为“小花脸”。他们的脸谱扮装基本很简单,只是用白粉在眉眼和鼻梁之间画上一个小小的“豆腐块”,随后再用墨笔勾画出轮廓,如《打虎游街》中的武大郎、《西厢记》中的法聪。这种“豆腐块”扮相给人以滑稽幽默之感。
丑角除了扮演机灵活泼的正面角色,同时也可扮演反面人物,如《桃花扇》中的阮大铖,《燕子笺》中的鲜于佶。从他们的脸谱中,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人物的外形与内心的相辅相成,既对立又互相统一,通过表演者载歌载舞的演绎,透出“丑中见美”之情趣。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1940.html
以上是关于脸谱-昆曲的妆容有什么特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脸谱-昆曲的妆容有什么特点;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