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班公湖简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班公湖-班公湖简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班公湖简介
班公湖,藏语名哥木克哥那喇令错,或错木昂拉仁波,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座湖泊,位于西藏和克什米尔边境,中国和印度对该湖归属有争议,现中国控制该湖东部约三分之二,印度控制西部约三分之一。
位置
班公错属构造性湖泊,东西狭长,约延伸155公里,是中国最长的湖泊。但湖面很窄,南北最宽处约15公里,最窄处仅50米。总面积604平方公里。湖面平均海拔4241米,属内流湖,流域面积2
8714平方公里。由三个狭长形小湖组成,其间有沟通水道。湖最深处
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中国控制该湖东部约三分之二,印度控制西部约三分之一。
水质
该湖的最奇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由东向西水中含盐量不同的湖泊,即,东部为淡水,中部为半咸水,西部为咸水。
班公湖周边景色非常秀美,四周群山环绕,远处雪山点点;班公湖湖水十分清澈,能见度通常为3至5米,湖水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呈现出墨绿、淡绿和深蓝等不同的颜色。
动物
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当春天来临时孟加拉湾的温暖气流吹入阿里地区,头年冬季从高原飞往南亚避寒的鸟群又飞回来在这里产卵,繁殖后代。每年5—9月,是观鸟的最好季节。班公湖观鸟是阿里地区乃至全西藏著名的旅游项目。湖中盛产裂腹鱼。
地质
班公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南北跨越多个经历不同演化历史的大地构造单元,分别为南羌塘地块、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北冈底斯地块,中特提斯洋盆扩张阶段沉积的地层主要是晚三叠
与此同时,蛇绿混杂岩带北侧发育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岛弧型钙碱性花岗岩类岩浆岩体,岩体大多呈岩基、岩株产出,为班怒带北向俯冲的产物,而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北冈底斯地块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位活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岩石组合
班公湖地区从北至南跨越南羌塘陆块、班公湖缝合带和北冈底斯陆块。根据班公湖缝合带内构造岩石组合和构造变形的差异可将其分为蛇绿混杂岩带和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蛇绿混杂岩带整体呈透镜状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央部位,主要由蛇绿岩岩片组成,砂岩、板岩基质含量较少,蛇绿岩出露相对完整,带中超镁铁岩岩片、镁铁岩岩片、火山岩岩片和硅质岩岩片依次从中心至边部以背冲式逆断层向两侧挤出。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位于蛇绿混杂岩带南北两侧,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蛇绿岩组分以玄武岩岩片、辉长岩岩片为主,超镁铁岩岩片和硅质岩岩片少有产出。
卜垄蛇绿混杂岩是班公湖地区蛇绿混杂岩带的一部分,呈透镜状NWW-SEE向展布于班公湖南东侧,南北两侧以背冲式逆断层组合形式覆盖于上侏罗统-下白
火山岩以中基性玄武安山岩为主,多呈灰绿色、灰褐色;斑状结构,斑晶含量5%~20%,主要为斜长石,少量角闪石和石英,其中斜长石呈白色,板状,自形-半自形,部分见有环带结构,基质主要由微晶斜长石和玻璃质组成;岩石多呈块状构造、发育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局部出现枕状构造。
中国班公湖流域区北为东喀喇昆仑山(也称阿里喀喇昆仑山),南为冈底斯山的西部,在这两山系的高山区为班公湖流域区冰川发育分布区,冰川上限分布的最低海拔为5800米。本湖区的喀喇昆仑山为该山系的东段,主峰他拉冬加就峰,海拔6790米。主要山地还有札嘎尔(海拔6613米)、熊彩岗日(海拔6675米)以及羌臣摩山(云峰尖,海拔6634米)等,山体高大,海拔≥55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宽广。
湖区南部的冈底斯山为该山系西部北坡(最高山峰海拔6492米),以及其北支脉班公山(主峰海拔6292米),山体明显低于喀喇昆仑山300~400米,冰川发育规模小。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0626.html
以上是关于班公湖-班公湖简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班公湖-班公湖简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