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门的兴衰史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太平门的兴衰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太平门的兴衰史
太平门是位于重庆市的一座城门,在重庆城的东南,有瓮城面西南,城门上书“拥卫蜀东”四个大字。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古城下半城中心地带,城内是重庆府署和巴县官府衙门所在,成为全城政治中心。车水马龙,市面繁华。重庆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后,外商、洋行集中在城门内白象街,成为金融中心。
在解放前,人们从上图的重庆水码头上岸后,经由哪条路可最快抵达当时繁华的白象街、四方街呢
太
太平门一直是百年重庆府的重要门户,出门渡长江至龙门浩,经巴县背峰、木洞、天赐入南川县,可通往贵州和湖南西部,被称为重庆的“东南路”。城外临长江东去,城内是一条繁华的长街。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不少外国商人来到重庆经商。但他们被限制在南岸租界区里,与门内白象街隔江相望,没有经过许可不能入城。
白象街位于重庆城太平门内,靠近官府,于是有了为洋人办事的买办。当年的白象街上,汇集了百货、银楼、当铺、钱庄和很多行帮,成为当时最豪华的街道和金融中心。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扩城,市中心才开始慢慢移至上半城和新区。
《市中区志》记载,“城区最繁华的商业区在下半城,原重庆府署改建的商业场(白象街附近)成为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可以说,太平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重庆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宋代就有太平门
太平门的兴盛,源于它是水码头。自宋代起在峡江设置水驿,即水码头驿站,每处水驿都设有专用码头,所置船只一般为7到10只,驿站设驿丞一人负责。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重镇,在太平门马王庙设有朝天驿(并未设在朝天门)。这个驿站下接夔州瞿塘驿等八个驿站,直到宜昌。
《元史》中也记载,元军在至元十五年(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复攻重庆太平门,不老先登,杀其守陴卒数十人”。元军攻打南宋期间,曾多次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在太平门修建房屋时,曾发现南宋烧制的城墙砖,砖上有“淳乙巳东窖城砖”和“淳乙巳西窖城砖”等字样,由此可见该门最迟建于宋代。其城门旧址在今太平门大码头。太平门码头仅有部分石阶尚存,从其宽阔的气势仍可以想象出它昔日的繁华,其仍称做"太平门大码头"。
太平门地处下半城中心地带,重庆府署和巴县县衙就在附近,车水马龙,市面繁华。在没有钟
1905年,光绪帝批准在重庆设置铜元局,道台沈秉坤主持建厂,在南岸苏家坝购置200亩土地,铸造银圆和铜圆,成品运到太平门转口,又专门设置铜圆码头,与客货码头相邻。
邓小平从这里赴法留学
1920年8月,16岁的邓小平与82名川东学子,在太平门码头乘坐法商“吉庆”轮,转道上海赴法勤工俭学。
抗战期间被日军燃烧弹击中
《新华日报》1940年8月21日报道:“太平门和新丰街也着了燃烧弹,顷刻之间火蛇爬上了商业场,西大街西二街也着起火来,火焰成为全城最猛烈的一处。”
重见天日
2013年7月,太平门被发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该段城墙残长约546米,夯土甃石结构,是重庆古城墙遗址中保存较好的城墙段之一。该段城墙呈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露明城墙6段约482米,掩埋城墙4段约64米。
如今我们看到的太平门遗址,修建于明代,它的建造者是明朝初期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发现,在清代和民国对太平门及附近城墙,至少进行过两次大修。在如今的城墙根部还发现了一些红色的夯土,这些夯土的年代初步判定为宋代,因此,不排除戴鼎是在宋代重庆城的基础上修筑了如今的太平门。
与通远门一样,太平门也是以瓮城的方式建造,即完整的太平门有两道城门,如今发掘出土的老城门是内城门。在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所制作的太平门复原想象图中,瓮城城门和太平门城门之间呈现90度的直角,也就是说,人们穿过瓮城城门之后,需要向左转个弯,才能顺着太平门城门进入重庆城中。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0253.html
以上是关于太平门的兴衰史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太平门的兴衰史;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