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介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建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介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介绍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73号,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也是重庆的标志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为6.6万平方米,其中礼堂占地1.85万平方米。礼堂建筑高65米,大厅净空高55米,内径46.33米,圆形大厅四周环绕四层挑楼,可容纳3400余人。
1987年,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伦敦大学编写的《世界建筑史》中,首次收录了新中国建国后的43项工程,其中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
1951年春,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决定,筹建一座能够容纳数千人集会的大礼堂和一个附设招待所,并随即形成文件下发到重庆地区的各设计部门。据此任务书,先后形成10余个设计方案,其中5个正式送审,均未获通过。
1951年6月上旬,张家德正式代表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部呈送大会堂设计方案;7月,行政区正式作出决定:西南军政大会堂工程采用张家德工程师设计方案,并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工程处,任命张家德为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大会堂工程设计和施工;8月,张家德正式到任。
1952年5月中旬,大会堂基础开始施工,随着钢筋混凝土浇入地槽,宣告了主体工程施工的正式开始。随后,张家德的主要精力移至工地。
1954年年初,大会堂主体工程竣工,进入场地整修和室内陈设布置;4月,大会堂更名为大礼堂,正式交付使用,贺龙同志亲笔题名“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
1956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1989年,按照高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东楼完工,大礼堂建筑面积由20世纪五十年代的1
1997年,重庆直辖,市委市政府采纳民意,决定拆除大礼堂围墙,建设了人民广场,成为重庆市的市政、文化、休闲广场,与人民大礼堂融为一体,成为重庆市旅游和接待的场所。
2006年,重庆市市政府收购原人民宾馆资产(人民大礼堂南、北、东楼)并交由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管理处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同年8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大修工程开工,重庆市市政府将其列为庆直辖十周年重点工程之一。
2007年5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大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设计,仿明、清的宫殿形式,采用轴向对称的传统手法,结构匀称,对比强烈,布局严谨,古雅明快。主体部分的穹庐金顶,脱胎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圆形的主体建筑正前方还有一排精致的门楼,其外观似北京的天安门城楼,故有“小天安门”之称。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仿天坛有祷祝“国泰民安”之意。正中的圆柱望楼,是北京天安门的缩影;南北两翼,镶嵌着类似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塔楼;广袤的庭院中,前阶宽阔平展,梯次六重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重庆市举行大型集会和演出活动的中心,重庆市的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直辖挂牌揭幕大会等重要会议和国际性会议都在此召开。中国内外知名的演艺人员及团体在大礼堂献艺,丰富了重庆人民的文化生活。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饱含了深厚悠远的中华文明,体现了邓小平、刘伯承和贺龙的宏大气概,代表着重庆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是重庆人民艰苦奋斗的象征,在重庆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庆人民大礼堂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0222.html
以上是关于建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介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建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介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