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苗族-苗族人是怎样过吃新节的

  • 苗族,苗族节日
  • 奇闻趣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8-09 01:44
  • 小虎历史故事网

苗族-苗族人是怎样过吃新节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苗族-苗族人是怎样过吃新节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苗族人是怎样过吃新节的

“吃新节”是苗族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的重要的传统节日,苗族称为“努嘎西”(意为吃新米)或“努莫”(意为吃卯)。日期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六月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卯日过,谓“吃卯”;有的在农历七月、八月的“丑”、“亥”日过,谓“努嘎西”。“努莫”以孕穗的秧苞为祭品,“努嘎西”以新产香糯为祭品。

过节之前,姑娘们加紧绣制衣裙,小伙们修整和添置芦笙,男女老少都在为过节而忙碌。

“吃新节”一般要过三天。

苗族-苗族人是怎样过吃新节的
苗族-苗族人是怎样过吃新节的

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们穿上盛装,挑肩糯米饭、肉、鱼、鸡、鸭等礼品,赶着斗牛来到主人村寨过节,主人以公鸡、鱼肉祭供祖先,主客饮酒庆贺。

次日开展斗牛、赛马、跳芦笙、斗雀等活动。夜幕降临,屋内已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还荡漾着青春的笑语

寡妇村奇闻趣事下载

和优美的芦笙舞曲,浓装盛裹的姑娘们,随着芦笙的旋律在翩翩起舞;便装淡抹的妹仔后生,双双对对,三五成群,或在门边娓娓对唱,或在树林边飞歌斗趣,把苗家吃新的月

奇闻趣事分享音乐素材图片

夜变成歌舞的海洋。

第三天,太阳偏西的时候,酒意微醉的老年客人已经返家,而青年们还在芦笙场上欢跳,或在游方场上尽情对歌。天黑了,客人才恋恋不舍地向主人告别,主人也依依难离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到山坳草坪分手时,主人还一再用歌声挽留,客人们又引歌回敬。

“吃新”节规模较大的有雷山望丰乡的乌香、西江、响楼、郎德、凯里挂丁、开怀、凯堂、旁海、台江台拱、排羊等处,人数均达上万人。

雷山千户苗寨西江每年过两次吃新节(一般苗寨只过一次),第一次“开秧门”满五十天后,稻谷抽穗,逢卯就过;第二次是在又过五十天后,谷穗快成熟时,也是逢卯日过,但这次较简单些。

台江县番召一带吃新节是在农历七月第一个“丑”日过的。节日这天,男妇老少带着节日酒菜,来到斗牛场、芦笙坪上参加活动,举行野餐,出嫁的女儿也要携女婿背孩子回来与亲人团聚。

斗牛也是吃新节的主要活动,一头头油光水滑的水牛,瞪着火眼金睛,由三五人牵护,站在各自“岗位”上。人们像潮水一样汇集过来,芦笙声、芒筒声和怂牛角斗

崂山的奇闻趣事

的吆喝声,组成震耳欲聋的交响曲。这时候,一位有声望的老人提着一葫芦酒,喷洒在斗牛场上,宣布斗牛开始。

当四五个大汉牵着头戴护头草包、角系红绿纸花、颈项插着虞旗的牯牛绕场一周,在场中间立定站稳后,对面一头同样打扮的牯牛,由十多丈远飞奔而来,两头壮牛便对打起来拼死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奇闻趣事

抵碰,两个护头草包很快便粉碎飞溅,人群中不时欢声雷动。苗族喜好斗牛,尤其是推崇剽悍强壮的牛。比赛当天,牛主双方的亲戚都会前来助威呐喊,派头不小。

斗牛结束后,芦笙坪四周的山坡上、大路旁,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带来的米酒、鱼肉和糯米饭,有过往客人,不论认识与否,野餐的人们十分亲热地敬上一碗米酒,抓一团糯米饭或粽粑塞在客人手中,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秉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吃新节”是苗族重要的“娱神”节日,同时也是男女青年公开社交的大好时机。

吃新节其实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不是去赶集就是去看斗牛比赛。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们都陆续走出家门,赶到附近的芦笙场上跳起芦笙舞。

苗家人有一句谚语“芦笙一响,脚就发痒”。苗家人认为芦笙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发出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芦笙场上,哪个小伙子的芦笙吹得好,就会赢得姑娘们的欢心。反复对唱开怀畅饮一番后,斗牛场开始热闹起来。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18557.html

以上是关于苗族-苗族人是怎样过吃新节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苗族-苗族人是怎样过吃新节的;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577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