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读书
  • 奇闻趣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8-09 11:5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秦中感秋寄远上

宇宙有多远奇闻趣事

人/秦中寄远上人

唐代: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译文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鉴赏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

赤壁奇闻趣事

“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

名人轶事奇闻趣事

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

西湖龙井的奇闻趣事

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18134.html

以上是关于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601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