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六韬·龙韬·阴书》赏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张献忠-《六韬·龙韬·阴书》赏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六韬·龙韬·阴书》赏析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繁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陰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知情也。此谓陰书,敌虽圣智,莫知能识。”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国君与主将想要集结兵力,根据敌情进行灵活的机动,谋求出其不意的胜利。但事情繁杂,用陰符难以说明问题,彼此相距又十分遥远,言语难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道:“所有密谋大计,都应当用陰书,而不用陰符。国君用陰书向主将传达指示,主将用陰书向国君请示问题,这种陰书都是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所谓一合而再离,就是把一封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所谓三发而一知,就是派三个人送信,每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互参差,即使送信的人也不知道书信的内容,这就叫陰书。这样,无论敌人怎样聪明,也不能识破我的秘密。”
武王说:“高明啊!”
【例证】
陰书是古代通信中另一种保守秘密的方法,它是由陰符演变而来,能比陰符传递更具体的消息。但无论是陰符,还是陰书,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有可能被对方截获而难以达到传递消息的目的,二是有可能被对方破译内容并被对方将计就计加以利用。因此,并不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张献忠袭取襄陽就说明了这一点。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他在陕西来脂聚众起义,率部转战豫、陕、鄂等地。后在南陽、麻城等地与明军交战失利,为保存实力,假意接受
张献忠再度起义,使明朝廷惊慌失措,急调礼部尚书杨嗣昌为督师,统帅各路明军,围剿张献忠。两车在湖广、四川交界处对峙近一年,崇祯十三年七月,张献忠率部突破明军防线,进入四川,杨嗣昌亦率明军十万尾随追击。面对强敌,张献忠又挥师东进,于次年二月进入湖北兴山、当陽。明郧陽巡抚袁继咸得报后,率部前往堵截,张献忠与罗汝才商议,决定由罗汝才率所部抵御袁继咸,自己则率军继续东进。
在东进途中,起义军活捉了由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回四川的杨嗣昌的军使
伪装成明军的起义军士兵到达襄陽时正是夜间,他们自称是督师杨用昌派来调运军械的,并出示兵符。守城明军用小筐吊上兵符,细心查验
襄陽是明军事重镇,储藏有大量军需物资。起义军攻占襄陽,沉重地打击了明王朝的腐败统治。此战表明,无论是陰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17349.html
以上是关于张献忠-《六韬·龙韬·阴书》赏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张献忠-《六韬·龙韬·阴书》赏析;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