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 广场设计
  • 奇闻趣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8-11 09:0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如今的南京市水西门大街418号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在地。驻足于灰白色调的建筑群落及雕像前,凝重的气氛四处蔓延。截至2015年,纪念馆占地面积1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近18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史料20万余件。

场馆共分三期工程,其中一期与二期工程由现年86岁的知名设计师齐康院士所操刀设计。一期以“生与死”、“痛与恨”为主题,建成史料陈列厅、电影放映厅、遗骨陈列室及藏品库等。

二期工程的主题为“古城的灾难”,拥有群像雕塑以及以“和平之舟”为设计思想的新纪念馆(由何镜堂团队设计)。在齐康看来,纪念馆除了陈列作品外,还要借助于场、墙,以及借助于空间的氛围,特殊的序列,给参观者一种历史灾难的显现,总之建筑物、场地、墙、树、坡道、雕塑等都成为整个表达环境氛围的要素。

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生与死场与墙

一期工程纪念馆的“场”被设计成由无数卵石构成,卵石地面寸草不长,形成荒凉、悲戚氛围,呈现出劫难当时的情景,象征死亡。而在沿边以及石台阶上种上草皮,给人一种生气,一种“生”的追求,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

农村夫妻奇闻趣事

对比。齐康认为,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人联想到,人民经历这场劫难后,并没有被吓倒,反而更激起了中华民族抗日的怒潮,最后终于战而胜之。

墙的设计有两种,一种方整有力,如入口处方整有边的墙上刻着邓小平同志对纪念馆的题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紧接着入口处迎面的墙上用中、英、日三国文字刻着“遇难者300000”的黑色字样,庄严而凝重,代表了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公布的实证和不忘国耻的决心。另一种墙凹凸不平,高低错落的遇难者的浮雕墙,长达50米,直至遗骨陈列室。

关于标志碑的设计,齐康曾几易其稿。最终设计出一个有着南京大屠杀历史元素的大十字架,上端刻着一排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即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六周时间。

对于用十字架造型是否合适,他反复琢磨,主要顾虑在于十字架是基督教社会的标识造型,用于中国妥当吗?一位领导的话给了他信心:“南京大屠杀是世界历史的浩劫之一,纪念馆是一扇窗,十字架造型利于各国民众感知这段历史。”至今,他仍对这位领导所具备的全球视野和博大情怀表示钦佩。

纪念馆二期工程最重要的内容是以“古城的劫难”为主题的大型雕塑,这里精心设计了连续凸凹的花坛和地灯,同时将右侧长40米的墙面,全部贴上黑色磨光花岗石,很快将参观者带入肃穆的氛围中。在创作《古城的灾难》组合雕塑时,齐康选择了跟纪念馆主基调色泽灰黑和谐的土黄,遇难者的头颅则是凝重的黑色。

为用最简洁的建筑语言和雕塑来体现造型意义,齐康选用了体块错位的手法——一颗

天下奇闻搞笑趣事

怒目圆睁的死难者头颅、被活埋时挣扎的“手”、日军杀人时砍断的“战刀”、残破的城墙、枪炮射击的痕迹等大体块,用一空透的斜坡使其连为一体,又起到残疾人坡道和正常人行走通道的作用。

和平大钟钟架的设计则是一气呵成,名为“倒下的300000人”。三根黑色的三棱柱代表“3”,上部用五个褐红色的圆圈代表5个“0”,中间悬挂大钟的梁设计成一个倒下的“人”字形,寓意南京大屠杀“倒下的300000人敲响的和平大钟”。

“历史的永恒和真实将永远提醒着人们……建筑的语言不可能说完,永远也说不完。”齐康说。

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直击心灵的和平之舟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由知名设计师何镜堂领衔的团队于2005年完成了纪念馆扩建,亦即二期工程的方案。这一工程最终由华南理工与齐康进行分工,其中“和平之舟”的纪念新馆由何镜堂、倪阳等人设计。

在挖掘新展厅的基础时,新发现了遇难同胞遗骸,设计团队变更方案,将顶上留有一个“天窗”,并由展陈公司负责做一个成“喇叭状”的聚光槽。这个“天窗”被命名为“苍天有眼”,与展厅后厅的“一道天光”先后呼应,浑然一体。

船形造型展厅的船头尖角,是难以处理的设计死角。如以秒计算,南京大屠杀期间平均每隔12秒钟就有一条生命消失。何镜堂与他的设计团队在尾厅设计了一个呈三角形的空间,后来又做出8米高的净空。

展览公司继而用声光电的手法,使现场有持续滴答“读秒”的声音,每隔12秒,一滴水从高空落下,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涟漪后消失,与此同时,墙面上的一盏印有遇难同胞遗像的灯亮起来后又迅速熄灭,标志着一条生命的消失。视觉冲击心灵!

新扩建展厅面积达16723平方米,体量较大,为避免对老馆形成压迫感,何镜堂采用了“体量消隐”的设计手法,结合地形条件将新馆主体部分埋在地下,地面上的建筑体量犹如一个斜插入地面的三角形体块,向东侧逐渐升高,屋顶作为倾斜的纪念广场,形成了特殊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园区西部的和平公园是整个展馆的结尾之处,其空间主题表达为和平的美好。用巨大的长条形水池,将人们视线直接引向水池终点的和平女神雕像。

“类似的建筑如柏林大屠杀纪念馆、华盛顿犹太人纪念馆等我都去参观过,各有千秋,但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成功之作,形式与内容统一,悲怆动人,简洁有力,气宇万千。”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有这样的评价。

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胜利之路通向未来

2015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三期工程竣工。工程由何镜堂设计,中建八局三公司承建,共有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包括了新的纪念馆与纪念广场等。作为旧馆的扩建工程,新

奇闻趣事作文100字怎么写

馆采用了与过去不同的叙述方式。比起原馆的肃穆感,新馆希望让人记住悲恸的同时,表达出“胜利的喜悦”与“和平的实现”。

尽管新馆的门面仍旧是灰色,以厚实的混凝土浇筑,但从总体设计来看,它更开放、柔和,使用了诸多流畅的曲线,并且用草地的亮色削弱了沉重感与尖锐感。

一次浇筑成型的413根混凝土柱伫立在四周,与中间的椭圆广场相融合,代表着“万众一心”,也象征抗战军民前赴后继。建筑东立面恰巧有77根立柱,象征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七七事变”。在阳光照射的时候,会形成无数光线,走在廊中,也仿佛穿过“时光走廊”。

新馆希望呈现的“胜利”主题则通过一条叫做“胜利之路”的参观路线呈现。

这条路带有强烈的隐喻,用的是建筑中常见的手法:以光的强烈对比象征一段从黑暗到光明的经历。当游客沿着胜利墙的斜坡缓缓上升,到达坡道顶端时,会感受到忽如其来的开阔空间。

弧形的胜利之墙由深红色的铁锈板组成,可以突显历史和沧桑的感觉,它的纹理通过钢板和嵌入式灯槽分离形成。胜利之墙是由3850块锈钢板组成,寓意八年抗战的血与火,抗战胜利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而纪念馆的整体建筑空间像是一把断刀,半围住椭圆形的巨大草坪“纪念广场”。这里能容纳8000人,可供大型纪念活动使用。

这个广场并非完全平坦,外围的土地稍微隆起,使广场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它能塑造一定围合空

今天的奇闻趣事有什么

间,又能对人流走向起到引导作用。椭圆形的胜利广场又被成为“九九广场”(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同时工程充分采用了圆弧空间元素,寓意抗日战争胜利,代表圆满。

和旧馆主要为了服务“警醒”概念的单一功能不同,新馆是一个功能复合体,除了纪念广场、胜利纪念馆、展览馆,还包括社区车库、办公室、商业配套设施等。

它还考虑到一个博物馆与城市生活交接的部分,比如,作为新馆主要入口处,广场北面和西面都与地铁相连。地铁出口的下沉式广场内规划了商业设施,隔开纪念馆与交通主干道。

何镜堂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是他最喜欢的三大作品之一。这个新馆将历史回忆与当前的城市生活对接,容纳了胜利喜悦和死亡悲恸。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真诚地希望,勿忘历史,尊重人性,珍惜现代文明成果,永远不要再重现那样的至暗时刻!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16374.html

以上是关于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广场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712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