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羲之行书《奉橘帖》鉴赏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王羲之-王羲之行书《奉橘帖》鉴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羲之行书《奉橘帖》鉴赏
《奉橘帖》是东晋朝王羲之创作的书法作品。王羲之行书《奉橘帖》,与《何如帖》、《平安帖》连为一纸。
释文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
大意
奉送上橘子三百枚。由于还未到霜降,未能多采摘。
备注
关于橘子待到霜降后采摘,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副研究员石学根介绍:“按照节气,柑橘采摘期大多在霜降之后,霜降过后,天气变冷,橘子的酸度降低,糖度提高,橘皮变黄。”
考证
《奉橘帖》“奉橘”二字损,可辨识,第二行第一字残损过半。从《奉橘帖》行文看,文义可与《何如帖》连属。唐代褚遂良《右军书目》“行(草)书都五十八卷”第六卷载有“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一帖。《奉橘帖》若与《何如帖》相合,正为五行。《后山诗话》载北宋黄庭坚评韦应物(韦苏州)语:“韦苏州诗云:‘怜君
书法欣赏
点画与书风
《奉橘帖》虽聊聊数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视若轻盈,实则厚实,墨色湛润,神闲态浓,中锋、侧锋并用,聊聊数字,令人回味无穷。……《奉橘帖》二行,是王羲之行书的主流风貌,点画的行态,灵活多变,意趣丰富,且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立,体态舒朗,结体的纵横聚散恰到好处,其造型大多是圆润的椭圆形,有轻灵之感。
楷书化用笔
邱振中在《楷书笔法的形成》一节中对《奉橘帖》等帖加以分析:从王羲之《何
关于“楷书用笔”形成原因,邱振中在文章中论述:“隶书经过章草发展为今草的同时,沿着另一条线索发展为楷书。……频繁的使转是隶书用笔特征之所在,它也有利于
行气与轴线《奉橘帖》虽两行文字,字势行气也变化丰富:首行由于“三”、“枚”两字左移,将较垂直的轴线行呈曲线分布。
其次,“三”字的末笔横画右移,“百”字右横折左倾,将字势与行气联动起来,形成第一个曲线。其后“枚”虽整体向左欹侧,但末字用力向右下,使笔势均衡。“霜未降”三字通过主笔的映带,使行轴线再次形成弧线。曲线行轴线的使用,赋予作品以律动,有音乐之感。
王献之有草书《送梨帖》,内容与《奉橘帖》略似。《送梨帖》云:“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其首行字势行气也与《奉橘帖》相近。
结体与布白
《奉橘帖》无王羲之尺牍中“羲之白”、“羲之顿首”、“不具”等尺牍书写格式,应为便函。信中所说“奉橘三百枚”,是送给亲友的。与“平安三帖”中的《平安帖》、《何如帖》比较,《奉橘帖》有不同的面貌。书法有成熟的风格面目,已进入创造境界;在已有风格的基础上,一件作品一个面目,则是更高的境界,从“平安三帖”的不同风格,可感知王羲之的创造力。
《奉橘帖》首先是结体宽松。王羲之的字,中宫多紧密(王羲之前期作品《姨母帖》中宫则较宽。缘于《姨母帖》较多隶意,结体平正),而《奉橘帖》结体不取平正,左低右高(左低右高较符合人的视觉与书写习惯)。《奉橘帖》其次是笔意活脱。“活脱”除与中宫宽、略倾斜有关外,更源于笔致的丰富和结字的巧妙。笔致的变化来自用笔的轻重提按与转笔调锋。
以“块”、“面”的造型角度观察,“奉橘”两字的紧密,与“三百枚”三字的疏朗,形成大的反差;另外,“可多得”三字用笔轻灵流动,也与右行“奉橘”等字的厚重也形成反差。反差关系增强了作品丰富的内涵。以单字分析,“三”字点画虽全为短横,而起笔略方,收笔较圆。一方一圆,加之三横角度不同,姿态各异。再如“得”字,布白天然,笔画又无处不曲。偏旁“寸”字笔锋调转微妙,尤其是最后一点,出人意料,反手书成。《奉橘帖》诸多微妙之处,并非全部都是经营安排,而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陆游语)。因此,凡书法绝妙之迹,处处可学,亦处处不可学,书画在法,而其妙在人也。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14172.html
以上是关于王羲之-王羲之行书《奉橘帖》鉴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王羲之-王羲之行书《奉橘帖》鉴赏;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