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林黛玉的“痴”从何而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林黛玉-林黛玉的“痴”从何而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林黛玉的“痴”从何而来
关于情榜,我们前文提到宝玉的批语是情不情,那么黛玉得到的批语则是情情,听起来颇象是顰顰二字,宛如是低眉宛转间的一声缠绵无垠的叹息,那样一种清冷的绝决与笃定,果然是黛玉之风。
与宝玉的情不情不同,黛玉只爱爱自己的人。
宝玉的情不情是博大深沉推已及人的一种深情,犹如佛家的大悲咒,黛玉的情情则是苍茫天地间的一叶孤舟翩然,宝玉有着佛家的悲悯,黛玉就崇尚道家的唯我逍遥,只对一人青目有加,其余只作浮云无物。
所以面对宝玉郑重其事转赠的北静王爷的鹡翎香珠串,黛玉也只是轻飘飘地甩过来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读到此处我不觉莞尔,这果然很黛玉。
如果换作是宝钗又当作何理论?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你很难不把这二人拿来作比较,她们处处机锋,处处相
她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代表生命的两种极致,一个孤清超逸,一个温良端方,一个代表道家,一个代表儒家,这连曹雪芹在设置判词时也要将这二人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二人殊遇,曹公似早就给出了答案。
这世上的才女很多,为何要以咏絮之才来喻黛玉,柳絮因风,流风回雪,因见其风致,见其缠绵,见其飘零,以其喻黛玉再恰切不过,我竟想不出还有第二之选。
今天不论她的才情,单论她的痴。
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痴从何来?众人见其年岁尚小却
牡丹亭里有一句深情如斯的至语,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杜丽娘的情痴来缘于一场游园惊梦,那么黛玉的痴则源起于三生石畔的前缘注定: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
红楼梦采用了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神秘主义来诠释黛玉的那一段缠绵的痴。
一个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一个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只因受了他前世的甘露灌溉。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还君明珠双泪垂,这世上只有还珠之说,还未尝听闻有还泪之说。
水这种形态真的很神奇,水滴则为甘露,汇集则为溪流,滔滔以成江海,郁结五内相思成愁便化作缠绵不尽的泪滴。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自从她踏入荣国府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她的还泪之旅。
二人初见,宝玉就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
从来还没有一部爱情写过似曾相识,这大概是人世间最动人的一句情话,人生能有几回似曾相识,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修得今生的一个擦肩而过,那么似曾相识该是多么深邃不达彼岸的一种情缘。
宝黛相见,一个巅狂,一个发痴,一个摔玉,一个流泪,黛玉为他流下了第一滴泪。
二人经历了共读西厢,黛玉葬花,送帕传情,诉肺腑表衷情,从葬花吟的字字血泪到题帕诗的眼空蓄泪泪空垂,再到秋窗风雨夕的已教泪洒窗纱湿,黛玉在一步一步地践行她的还泪誓言。
写到这里反而觉得黛玉是最为简单纯粹的一个人,她所有的孤僻所有的执念都源于那一段缠绵不尽的痴,她目中只有一个宝玉,她只活在她与宝玉的世界里,其它的与她无关,不象宝钗,宝钗处处机心,处处关照,唯独不曾关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越到后期黛玉的眼泪越少了,她倾尽了她所有的眼泪,泪尽而亡,她离开的时候大概也是一种了却心事后的坦然与从容吧,她得到了宝玉真擎的爱,无人替代,她求仁得仁,求义得义,求爱得爱,无所牵念了。
蓦然发现红楼梦里的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情不得已,他们在这苍凉逼仄的人世间踯躅独行,风一直吹雨一直下,每个人都只顾风雨兼程,也许反而是黛玉是这整部书里最幸运的一个人,她拥有了宝玉最深沉的爱与怀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这么看来我倒是有些同情宝钗了。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12875.html
以上是关于林黛玉-林黛玉的“痴”从何而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林黛玉-林黛玉的“痴”从何而来;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