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皇帝 康熙皇帝的一生究竟是盛世的开端还是衰败的开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康熙皇帝是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皇帝 康熙皇帝的一生究竟是盛世的开端还是衰败的开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康熙皇帝是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皇帝 康熙皇帝的一生究竟是盛世的开端还是衰败的开始?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康熙皇帝的一生,究竟是盛世还是恶果的开端?
康熙帝,满族, 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康熙”为其年号,清朝习惯以年号称呼皇帝。康熙系满清入关后第一皇帝顺治皇帝的第三子,生于1654年5月4日,卒于1722年11月13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执政长达61年。
勤”“慎”
康熙处理军国大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勤”,另一个是“慎”。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实为君之大本,怠荒实亡国之病源”。清朝的皇帝,从天命汗到光绪帝(除同治帝外)都是勤政的。从康熙开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门听政,就是在皇宫乾清门前,由皇帝亲自主持御前朝廷会议。因为最初康熙听政主要在乾清门,所以称作御门听政。即使在康熙十八年发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门听政。康熙从亲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几乎是没有一天不听政的。
集中帝权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虽然建立,但国家正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其后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
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帝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康熙帝为强化皇权,上演了一场智擒鳌拜的历史大戏。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此时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黄锡衮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力赞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议,出师于台。庚戌以协助圣祖统兵征剿获胜、平定‘三藩’克振军威有功,九年八月遂赞襄机务协助国朝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劳绩茂著,深受圣祖倚重。康熙九年十月,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时兼武英殿总裁官专心指导玄烨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铲除鳌拜。
为进一步巩固皇权,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六年设立南书房
政治完善
在政治上,康熙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他表示“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另一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惩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密奏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这种统治方式为被雍正、乾隆二帝继承和发展,并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崇尚儒学
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件专制达到了顶峰。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经济发展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满清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
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
文化民族
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政绩介绍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内乱,将台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收复疆域
初步形成了剿抚并用的方针,即“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康熙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遏制了沙俄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武力平定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使台湾回归;康熙还亲征新疆准噶尔,击败噶尔丹,使蒙古土尔扈特臣服清朝。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
平定三藩
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
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煽诱鼓动。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叛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陷落,一时局面相当严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变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1676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复。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云贵悉平。
平定叛乱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噶尔丹叛乱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府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遏制俄国
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了中国黑龙江地区。沙皇多次遣使来华,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因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府拒绝。此外,由于清初国内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了有力的军事行动。
管理西藏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册封达赖政策外,还派兵于1718年至1720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的准噶尔叛军。此后,清政府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康熙帝既有功绩,也有缺憾。康熙帝的缺失,可以列出很多。如台湾内附后开放海禁,但到康熙五十五年,突然宣布商贾"南洋不许行走",此一决策,大有失误。又如晚年禁止天主教传布,则切断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联系。再如禁止采矿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手工业材料发生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另如限制新武器的试验、制造、配置,影响军力的强盛等。但归纳来说,主要在五项制度方面有缺失。
清朝开国“二祖一宗”就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和世祖福临,他们在建国时、在入主中原后,于制度的设计,存在严重缺失。康熙帝在位时间久、皇权威望高,他应当、也可能对其弊端做出重大改革。康熙朝虽遇到新问题,但他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缺乏原始创新,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的长处主要是解决传统的问题,比如勤政、治河、农桑、尊儒,善于在前人走过的道路上再前进一步,或者恢复起来,或者更加完善。他没有对自己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作一个整体的认识,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回应。最后清朝灭亡正是下述新问题交织的结果。
一、八旗制度没有彻底改革。
二、皇位继承没有建立章法。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明朝的"嫡长制"。清太祖、太宗朝是"贵族公推制"。顺治朝是"皇帝遗命制"。康熙帝则采取"立皇太子制"。他将二岁的胤礽册立为皇太子,作为皇位的接班人。事与愿违,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闹得朝廷纷争,个人健康受损。英国在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走向君主与议会共同统治的历史。清朝却在"家天下"的圈子里转悠。其结果,雍正帝实行"秘密立储制",慈禧太后实行"懿旨确定制",路子越走越窄,最后走向灭亡。
三、吸纳西学没有进行推广。康熙帝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不是东西问题,而是满汉问题。他是中国历史上既了解西方科学文化,又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唯一的封建君主。他学习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音律学、医药学、解剖学、测绘学等。还建立蒙养斋,被西方称为 "皇家科学院"。但康熙帝仅仅局限在个人兴趣、个别皇子、个别官员的研修,没有成为政府行为,也没有形成国策。
四、人口发展没有长远之见。清承明制,丁纳银,地交赋,丁银与地赋分征。康熙朝的人口,随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开始较快地增长。康熙五十一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个规定的积极意义是,减免新生人丁的"人头税"。他的儿子雍正帝又规定"摊丁入地",从此免除了"人头税"。这项政策的正面影响是,免除丁银,减轻人身依附,促进人员流动;负面影响是,刺激人口,过快增长,乾隆时达到三亿,至道光十
五、文化差异没有根本弥合。康熙帝为了解决满汉之间的文化冲突,采取许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弱化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就是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的一个措施。康熙朝有过两起文字狱,皆因民族问题而起。清朝最后还是于民族问题、特别是八旗群体特殊化、尤其是八旗贵族掌控朝纲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孙中山"驱除鞑虏"的纲领,虽然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却反映了埋在汉人心中的积怨。清朝最后还是在"文化"问题上翻了船。
原文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swenhua/8422.html
以上是关于康熙皇帝是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皇帝 康熙皇帝的一生究竟是盛世的开端还是衰败的开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康熙皇帝是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皇帝 康熙皇帝的一生究竟是盛世的开端还是衰败的开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http://gazx.sd.cn/qwqs/24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