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唐朝的“斜封官”是什么官?为何臭名昭著,还每年新增官员高达万人?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唐朝的“斜封官”是什么官?为何臭名昭著,还每年新增官员高达万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唐朝的“斜封官”是什么官?为何臭名昭著,还每年新增官员高达万人?
在历朝历代都有着许多特殊的官员职位,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唐朝的“斜封官”是
唐中宗时,安乐公主深受父母钟爱。她自封皇太女,恃宠骄横,权倾天下,以皇帝名义直接任命官员,公开卖官鬻爵,以至于“王侯宰相多出其门”。安乐公主此类封官被称为“斜封官”。
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买官卖官事件——“斜封官”。“斜封官”亦称“墨敕斜封官”,是唐朝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员,由于任命状是斜封着从侧门交付于中书省执行,且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故此得名。“斜封官”也是当时人们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称呼。安乐公主违反正常任官制度,由皇帝或以皇帝名义直接任命官员,公开卖官鬻爵。安乐公主胆大妄为,自制诏敕,甚至掩住自拟的诏敕文字,让中宗签署,中宗竟然笑而从之,并不阅看。
斜封官属于明码标价,而且官职还受朝廷认可,算是朝廷合理合法的敛财、扩充国库的工具,由于任职书中有皇帝签字,所以两省一部的长官也不敢过问。后来,安乐公主将自己“卖官”的资格分发下去,韦后、上官家族,包括后宫很多妃子的系族,只要是可以和安乐公主的势力扯上关系的人都开始卖官,无论是街头卖艺的还是屠夫酒肆之徒,哪怕你是个外国人,只要交钱就能当官。就这样,在中宗皇帝期间,朝堂官员泛滥,五品以下官员每年增加近万人,而宰相、御史数量也成倍增加,最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不用办事,还照样拿俸禄。
当年有个大理寺丞名字叫李朝隐,据他自己所说,在职期间自己拒之门外的斜封官就多达1400余人,这只是其中的一小
唐中宗时期,有个宰相叫崔湜,此人极度贪财,收受贿赂批了数以百计的“斜封官”。由于人数太多,他忙不过来,因此他父亲崔挹帮忙收钱,崔湜就写任命状就行。
有一次闹了个大笑话,一个商人张三,拎着大包小包,找到了崔挹想谋个小官。他来到了崔府,发现崔府人山人海,大门口排着个长队,一打听原来都是来要官的,张三排好队,数个时辰后,轮到他,便付了钱,崔挹拍胸脯保证:包在我身上,回家等通知,下一个!
忙碌的一天结束了,晚上崔家吃饭,崔挹把一天收的贿赂和要官的名单汇报给儿子崔湜,可是说来也巧,崔挹可能太忙了,他在记录人名字时候忘记把张三名字写上去了,也难怪,一天这么大工作量,有失误是难免的。
这几天,张三别提多兴奋了,做了一辈子商人,如今能官服加身,这不光宗耀祖嘛。现在张三走路都是摇着身体昂着头,用鼻孔看人,讲话都是一口官腔,毕竟自己要当官了,现在要先练起来。
可是几天都没有朝廷发任命状下来,张三左等右等,着急了:而且那天排队李四也在,他都接到任命状了,为什么我还没接到?是不是钱不够?不对啊,我都是按照市场价付的啊。
张三决定亲自找崔湜打探下情况,便又拎着大包小包来到了崔府,见到崔湜后,张三跪下来直磕头:崔大人,您可要为我做主啊。
崔湜:什么事啊,大呼小叫。
张三:崔大人,您的亲戚收受贿赂,而且不办事。
崔湜一听,义正词严地说道:谁这么大胆?敢光天化日之下收受贿赂,还有没有王法了?身为国之宰相,勤政清廉是我的准则,我一直告诫我的家人一定要节俭,绝不打做贪赃枉法之事,就算是我亲戚,我也绝不包庇,我一定用棒子打死他。
张三:崔大人,您可别这样,如果您打死他,您可就要守孝三年啊。
此时
斜封官”是明码标价,得到朝廷认可,是朝廷敛财的工具,因此是合法的。
《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长宁公主及韦皇后的妹妹邺国夫人、上官婕妤、上官婕妤的母亲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女巫第五英儿、陇西夫人赵氏等人,大肆受贿,为人谋官。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奴
毫无疑义,唐中宗违规任用官员,在当时就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也给自身和国家带来极大祸患。就他自身而言,由于听任妻女卖官鬻爵,不断滋长她们的权欲与野心。尝到弄权的甜头,韦氏和安乐公主的权欲急剧膨胀,最终并不满足于借中宗名义封官,而是要直接走上前台,仿效武则天掌握最高权力。为此,母女俩不惜践踏人伦底线,合伙将中宗毒害。就国家而言,由于“斜封官”不由两省所授,导致“政出多门,滥官充溢”。最为恶劣的是,它破坏了规则,败坏了风气,助长人们投机取巧,不依规章制度办事,导致贿赂公行,歪风邪气滋生。
实际上,对于那些“斜封官”来说,虽然花钱获得一官半职,最终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当时主流社会看重正途出身、正规任命的官员,而“斜封官”压根儿被人看不起,人格尊严自然低人一等;再者,随着最高领导人变换,干部政策也会随之改变,他们随时面临着被精简分流的危险,即便朝廷容许重新叙用,也得拿出干货展现才能,要么就跑关系走后门,还得破费钱财,何苦呢?
现在我们总强调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实际上我们的法治精神很早就有了。法治的核心精神是对制度的敬畏。唐中宗虽然有墨敕斜封这个口子可以利用,但是他也不敢把未经中书门下批驳的诏敕大大方方的送到尚书省。只能偷偷摸摸的做记号,盼着尚书省马虎执行。刘祎之那句“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也被唐人大书特书。这不能不说是唐人对制度的尊重和畏惧。
最后,就算制度再完善,也要靠制度执行人的坚决意志。
如果人的意识不及格,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漏洞和撕开的口子不能被及时堵上,再好的制度最后也难免沦为一纸空文。
原文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swenhua/8459.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唐朝的“斜封官”是什么官?为何臭名昭著,还每年新增官员高达万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唐朝的“斜封官”是什么官?为何臭名昭著,还每年新增官员高达万人?;本文链接:http://gazx.sd.cnhttp://gazx.sd.cn/qwqs/24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