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布-决定楚汉战争最后胜败 竟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黥布-决定楚汉战争最后胜败 竟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决定楚汉战争最后胜败 竟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
在楚汉战争中,九江王英布的向背,是刘邦、项羽孰胜孰败的关键,就好比擂台上两个僵持的力士,谁也摔不倒谁,旁边一小个子,他的砝码加之于谁,谁就能将对方打倒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样,英布无疑就是两个力士边上的那位小个子。然而,谁能说动英布决定他最后的向背呢?有人,他就是谒者随何。
何谓谒者?《辞海》载:“谒者,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为国君掌管传达。秦、汉沿置……”可见,谒者是一个为国君传达命令、通报情况、表达意愿的官员,有点类似于现今的美国总统特使、联合国秘书长特使。
据《史记·黥布列传》载,汉王三年(前204),刘邦击楚,大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损兵折将,落荒而逃,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成功逃脱,总算大难不死。当刘邦逃到虞县(今河南虞城县)时,惊魂未定的他却想起了九江王英布,他看看左右那些
随何带了二十个随从
英布未觉得突兀,回答说:“寡人对楚北向而臣,情理之中,当然亲近。”
英布当然会这样说,不过随何却不这么认为,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一字一顿地分析英布对楚国的“为臣之道”到底是真心还是假相,他列举了两条:
一是项羽攻齐,项羽自己还身先士卒,英布作为臣子,更当倾
二是刘邦攻彭城时,项羽尚在齐国,英布作为楚臣,当统兵渡淮,救援彭城,但实际上英布却坐拥万军之众,垂衣拱手,冷眼旁观,这哪是“北向而臣”的样子?
这两条“铁证”,足以证明英布事楚不说是假心假意,但至少是三心二意,不是全心全意。接着,他又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向英布分析当前的汉、楚两国的形势,详细证明了两点:
一、从当前战况来看,“楚兵不足恃”;
二、从人心向背来说,“楚不如汉”。
这两点揭示了英布因强惧楚、因弱背汉的认识误区。
最后,随何才将汉王派他出使的“谜底”揭开,希望英布背楚从汉,只要英布背楚,项羽必会发兵进攻,便可将项羽牵制住,如此,只需数月,汉王就能战胜楚王,汉王夺取天下则指日可待。同时,他还表达了刘邦的承诺,说事成后,“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英布)”。
随何一番话,真是说得英布一愣一愣的。听完后,英布回答了三个字:“请奉命。”很干脆。
随后,英布叛楚归汉,使楚汉战争的形势陡然逆转,为刘邦夺取天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war/201610/41506.html
以上是关于黥布-决定楚汉战争最后胜败 竟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黥布-决定楚汉战争最后胜败 竟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sjgs/14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