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下秀吉-日本战国时代武将排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木下秀吉-日本战国时代武将排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日本战国时代武将排名
日本战国时代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时间为1467年—1600年或1615年。简介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年和16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战国时代结束。
世界历史故事短篇儿童读物
词源
此辞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这个名称,大概是受了中国“战国”一词的影响。
起止时间
战国时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起点,但结束时间大致上有以下五种说法,本条目采用最后一种说法,以完整表述这段历史。
历史发展
应仁之乱,战国登场
应仁之乱
室町幕府自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之后便纷扰不断。在政治上,除了关东的古河公方与幕府的对抗外,层出不穷的政治谋杀以及各地诸侯的反抗、私战亦破坏了各地的政治平衡;而在社会上,各地爆发的一揆(暴动)如同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伤害。可是室町幕府从未放弃稳定全国局势的决心与努力,直到1441年的一场意外引发全国混战而化为乌有。
嘉吉元年(1441年),四职之一、身兼三国守护(播磨、美作、备前)的赤松满祐在京都自己的家中刺杀了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是为嘉吉之乱。赤松满祐遭到亦为四职之一、身兼五国守护(丹后、但马、因幡、伯耆)的山名宗全率部讨伐并将其击败。战后,幕府以山名氏平乱有功将赤松氏所属之三国守护授与山名氏。山名氏势力成长到八国守护,一跃而成为西国的一大势力。
随着山名氏的崛起,三管领之一、身兼八国守护(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丹波、近江)与和泉半国统治权的细川氏决定联合山名对抗同为三管领的畠山氏。但畠山氏衰退之后,细川、山名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畠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双方对立情况更加严重。
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长子足利义尚诞生后引发继承风波。应仁元年(1467年),在将军子嗣问题上对立的各方势力在军事上发生对立,是为应仁之乱。各守护分别选边支持,形成细川联军(东军)与山名联军(西军)的大混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争取到天皇与幕府将军的支持,且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最初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国地方四国守护大内政弘率领万余军队援助西军,战况顿时改观。此外,西军决定拥立将军足利义政之弟足利义视与京都当局相抗衡,使得整个战局陷入胶着,日后更扩大为全日本的大混战。
随着两军领袖相继去世和幕府将军继承纠纷解决,在文明9年(1477年),交战双方决定和解,应仁之乱正式宣告结束。虽然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后几任将军仍试图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应之变爆发。
应仁之乱后,以将军为中心的幕府威信日渐衰败,其对全国大名的控制能力也被逐渐破坏殆尽,最后因为织田信长驱逐将军而遭到灭亡。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本国国人的国一揆暴动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则被守护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护的越前、远江、尾张三国依次被朝仓氏、甲斐氏、织田氏三守护代控制),有的甚至被一向一揆(宗教性的暴动)推翻(如加贺守护富坚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灭)。下克上的风气弥漫着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于此同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铁炮(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的形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
明应之变,关东大乱
应仁之乱后,虽然幕府的影响力大幅丧失,可是当时的各任幕府将军仍试图改变整个局面。将军不但多次下令讨伐邻近的细川氏、六角氏等守护大名,还屡屡颁布征讨令,令诸国大名对抗那些对京都当局造成威胁的势力。然而,将军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
到了明应2年(1493年),第十代将军足利义材(即后来的足利义稙,他在1508年再任第十二代将军)亲自讨伐细川氏,后者反而策动京都当局,罢免了义材将军的职位。是为明应之变。自此以后,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丧失,幕府将军沦为大名上洛后用以操控政局的傀儡罢了。
除了近畿动荡不安外,关东的局势也不甚安稳。当初足利尊氏开创室町幕府的时候,为了对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设在京都,而他把其根据地关东地方的镰仓分封给自己的儿子,是为镰仓公方。镰仓公方由关东管领为辅佐。镰仓公方府与室町幕府的体制类似,逐渐发展到能与幕府对抗的程度。最终,在室町时代中期、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时,爆发了永享之乱。叛乱后来被幕府平定。镰仓公方足利持氏自杀。后来持氏之子足利成氏再次被幕府拥立为镰仓公方。后来镰仓公方足利成氏不满关东管领上杉宪忠,进而将其暗杀。此举引发关东管领和公方的长期对抗,导致幕府派遣骏河守护今川氏前去讨伐镰仓公方,迫使足利成氏逃往下总古河,从而成为初代的古河公方。这次事件被称为享德之乱。
这次事件之后,关东形成两大势力:得到关东管领上杉氏支持的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关东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双方对抗了近三十年。后来因为山内上杉氏重臣长尾景春叛乱,扇谷上杉氏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促使山内上杉氏选择和古河公方和解来对抗扇谷上杉氏。而扇谷上杉氏为了对抗山内上杉氏,和伊势长氏结盟,使两方又陷入拉锯战中。延德2年(1491年),堀越公方发生内乱,被伊势长氏消灭。伊势长氏(即后来的北条早云)的后北条氏借此实力大增。不久,上杉定正猝死,扇谷上杉氏形势转衰,后北条氏利用这个机会转而攻击扇谷上杉氏,并消灭了相模三浦氏,还占领了小田原城,这个结果反而促成两上杉联合对抗后北条氏的新局面。后北条氏第二代家督北条氏纲更入侵武藏国,取代旧有的足利、两上杉氏,成为关东地方最强的大名。
以下克上,将军被弑
1561年,发生在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之间的第四次川中岛之战。
除了伊势长氏崛起于关东地方,成为新时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开始出现以下克上,甚至成为一方之雄的新强权。
在中国地方,出云守护代尼子氏篡夺守护京极氏的实权,后来的尼子经久更是取代京极氏,成为出云守护。实际上,在尼子经久生前,尼子氏就扩张成与大内氏家督、因海外贸易而兴盛的大内义兴并驾齐驱,两人的总势力达十一国,成为中国地区的双雄。在双雄争霸过程中,安艺国人毛利元就在尼子、大内两家之间夹缝求生,逐渐扩张自身力量,后来抓住大内氏内乱的机会,在严岛之战中击倒大内氏权臣陶晴贤,成为中国地区的新霸主。
美浓守护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长井规秀的驱逐而衰败。长井规秀日后继承了斋藤氏,改名为斋藤秀龙,法号道三,也称斋藤道三。他也是后来织田信长的岳父。
东海方面,尾张守护斯波氏亦大权旁落,由守护代岩仓与清洲两织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织田氏旗下重臣织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后取得实权,在织田信长继承家业后,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仓织田氏与清洲织田氏,成为尾张一国之主。
在日本战国时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兴势力,和旧有势力间的对立从未停歇,但最惨烈的莫过于是将军足利义辉被弑一事。明应之变中被管领细川氏罢黜将军一职的足利义材,日后得到中国大名大内义兴的支持,在成功推翻第十一代将军足利义澄后,改名足利义稙再次任职将军。但是,由于足利义稙膝下无子,因此他又认养前将军义澄次子足利义维为养子。永正15年(1518年),大内义兴返回所属领国,失去庇祐的足利义稙不敌管领细川氏,再次辞去将军一职,由前将军义澄长子足利义晴接任。然而,义晴因与管领细川晴元长期失和,在天文15年(1546年)辞退将军一职,由长子足利义辉接任第十四代将军。足利义辉立志重振幕府声威,不但多次积极调停诸大名之间的纷争,更邀请上杉谦信、织田信长等有实力的大名上洛谒见将军。此时管领细川氏遭到权臣三好长庆夺权,后者掌握实权,而把幕府当作傀儡,成为当时有实力的大名之一。三好长庆死后,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众决定罢黜将军足利义辉。
永禄8年(1565年),三好三人众及松永久秀率领的叛军包围义辉所在之二条御所,虽然足利义辉得到当时著名剑客上泉信纲与冢原卜传等人传授的剑术,有剑豪将军的美名,但依旧因寡不敌众而被弑。足利义维之子义荣被拥立为第十四代将军。足利义辉死后,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实权,也失去中兴的机会,直到1573年灭亡。
霸王崛起,幕府灭亡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今爱知县北部)的大名。永禄3年(1560年),信长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领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率领约两万五千大军的大名今川义元,是为桶狭间之战。由于今川家在后继者今川氏真无能,原本臣属今川家的三河国松平元康独立并与信长结盟(清洲同盟),在东方无虑后,信长把扩张领土的目标放在大名斋藤龙兴统治之美浓国上。初期,织田信长进攻美浓的进度相当迟缓,直到织田信长成功促成斋藤氏重臣美浓三人众倒戈,局势才开始有了转变。永禄10年(1567年)9月,信长在稻叶山城之战中取胜,攻陷美浓的稻叶山城,将它改名为岐阜城,并制作了天下布武朱印,展开统一日本之路。第二年,信长拥立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并在盟友浅井长政的帮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标。
永禄13年(1570年),将军足利义昭因不满织田信长无视幕府权威的态度,暗中与本愿寺显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毛利元就、浅井长政、三好三人众以及朝仓义景等大名联盟,形成所谓的“信长包围网”,寻求联合对抗并消灭织田信长。元龟2年(1571年),信长以比叡山延历寺包庇与其敌对之浅井、朝仓两大名,杀入山中将比叡山延暦寺焚毁,此举引来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评,这是信长生前引来较大争议的事件之一。元龟4年(1573年),武田信玄发动军队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据地远江国、三河国,以图进京,并在三方原之战中击败德川、织田联军。次年5月,武田信玄于信浓国驹场病故,死前决定继承人是其孙武田信胜,并由信胜之父武田胜赖担任阵代(监护人)一职。
元龟4年(1573年),织田信长与将军足利义昭正式决裂,信长强攻幕府所在的二条御所,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若江城,并建立安土城。室町幕府宣告灭亡。日本战国时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时代在此划下句点,日本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二攻朝鲜
丰臣秀吉
室町幕府灭亡后,信长继续消灭了浅井、朝仓两家,迫使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次子织田信雄。他还平定了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势力。不久之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兴建安土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天正3年(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篠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由于织田一方使用了铁炮等新式武器,造成武田家折损诸多重臣。长篠之战使武田家走向衰落,导致后者于1582年灭亡。
武田家衰亡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天正10年(1582年)6月2日,织田家家臣明智光秀在信长支援攻略西国中国地方的总大将羽柴秀吉的旅途中借住宿京都本能寺之夜突然叛变,信长和嫡长子织田信忠先后战死。是为本能寺之变。
事件发生时,羽柴秀吉正在中国地方与毛利家作战。得知光秀叛变后,在5天之内急行军约200公里(史称中国大返还),联合织田家其他重臣击败明智光秀,是为山崎之战,亦称天王山之战。在决定织田家继承人的清洲会议上,秀吉支持信忠之子织田秀信继位。日后,秀吉逐步击败反对他的其他织田家旧臣。最终,织田信长建立的基业,基本上被羽柴秀吉完全继承。
天正12年(1584年),织田信雄和德川家康联合对抗羽柴秀吉,小牧、长久手之战爆发。家康取得胜利,但是秀吉通过一系列外交策略,笼络了家康。秀吉还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筑居城——大坂城。天正13年(1585年)担任关白一职,次年获赐丰臣之姓,并就任太政大臣,奠定丰臣政权。通过纪州、四国和九州征伐,长宗我部氏、岛津氏归降。天正18年(1590年)在小田原之战中消灭了后北条氏,并使东北大名降服,完成统一日本的壮举。第二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政治上通过太阁检地、兵农分离、惣无事令等政策,为之后江户幕府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
天正20年(1592年),太阁殿下丰臣秀吉为了平息国内土地不足分封的问题,决定出兵攻打明朝。秀吉向朝鲜提出“假道入明”的请求,却遭到朝鲜国王拒绝。于是,秀吉决定先并吞朝鲜,再入侵明朝。同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只花一个月便攻陷朝鲜首都京城(今韩国首尔)、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李昖为了击退日军,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很快便派出军队赶赴朝鲜救援。这段期间朝鲜各地出现义军抗战,其中郭再祐、高敬命的抗战大大激发了朝鲜军队之士气。天正21年(1593年)1月,明朝、朝鲜联军以提督李如松为首击退日军将领小西行长,收复平壤,虽在碧蹄馆之战因寡不敌众被日本将领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击退,但后来日军因为宇喜多秀家为首转攻幸州山城时遭遇朝鲜将领权栗的抵抗,损失十分惨重。另一方面,李如松改变策略,焚烧日军粮库,日军被迫退至釜山。除此之外,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亦率领朝鲜水军击退日本水军,日军在海陆受挫的情况下被迫和明朝议和。文禄4年(1595年),文禄之役在两方议和下结束。
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鲜,庆长之役开始。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鲜,首以明末名将麻贵,与日军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战。朝鲜水军在开战初期被日军击溃,迫使朝鲜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军。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击败日军主帅来岛通总,使局势开始扭转。在两军对峙之际,庆长3年(1598年)7月,太阁秀吉在京都伏见城病逝。日军在五大老的决议下开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鲜联军又于露梁海战截击大败日军,虽然李舜臣在与岛津义弘交战中中弹而亡,日军因为遭受重大损失,最终退兵撤退回国,庆长之役结束。文禄・庆长之役中,丰臣氏及参与战斗的大名消耗了极大的财力,而德川家康由于留守日本本土,并未参战,因此实力得以保存,为之后取代丰臣氏奠定了基础。
关原合战,元和偃武
德川家康
庆长3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其幼子丰臣秀赖继任家督,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自朝鲜半岛撤兵回国的丰臣氏诸将由于各自利益的问题,对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满,甚至试图起兵暗杀。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私结诸侯,任意分封领地,激起其余四位大老的不满。庆长4年(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影响力的前田利家病逝,丰臣家臣与德川家康关系迅速恶化。庆长4年(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后两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景胜家老直江兼续的诉状《直江状》,起兵征讨上杉景胜,是为会津征伐。
丰臣家重臣、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认为德川家康违反私战禁令,召集各地大名于大坂城发表《内府违反条文》,随即起兵讨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则将上杉战事交给次子结城秀康,自己则率领大军与支持他的丰臣武将回师应对石田三成。庆长5年(1600年),两军主力最后在近江一带进行了决定日后天下形势的关原之战。开战之初,以石田三成为实质领导(名义上的统帅则为毛利
庆长8年(1603年),德川家康接立天海和本多正信的意见伪造族谱,欺骗天皇赐德川家康征夷大将军一职,江户幕府正式成立。是要确立地位是高于关白丰臣秀赖,但随着丰臣秀赖年纪渐长,丰臣氏对德川家康的不满之声也越来越大。丰臣氏财力渐丰,大有重振旗鼓之势,而且身为五大老的德川家康毅然不顾两家密切的联姻关系,决心斩草除根。庆长19年(1614年),德川家康以丰臣家重建的《方广寺梵钟铭文》中出现的文句(“国家安康,君臣丰乐”)为借口,指责丰臣家有诅咒自己的意思(铭文上家康二字被拆开,家康认定丰臣氏诅咒自己人头落地),胁迫秀赖退出大坂城、交出其母淀殿并将她作为人质送到江户城。对此要求,丰臣家断然拒绝,并积极召集浪人与流亡大名约11万人,同时亦储备粮食准备长期与德川对抗。德川方亦发出动员令,轻易地召集了二十多万大军对大坂城进行包围。可是由于丰臣方的积极抵抗,特别是名将真田幸村、后藤基次等人的指挥,再加上大坂城城防坚固,德川方进展缓慢。后来,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轰击大坂城的天守阁,以威慑居住其中的丰臣氏。之后,德川家康又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埋外护城河作为和谈条件。可是在和谈进行的过程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动数万人在一夜之间不但把外护城河填平,就连二城、三城甚至内护城河也悉数破坏。大坂冬之阵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的情况下结束。次年5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动军队讨伐大坂城,这次史称大坂夏之阵的战役最终攻陷大坂城,秀赖母子自杀,与妻子德川氏(秀忠女,家康孙女)所生幼子国松亦遭斩。通过大坂冬、夏之阵,德川家康完全消灭了丰臣氏势力,结束了自应仁之乱以来混乱的战国局面,史称“元和偃武”。而德川家康亦于翌年逝世。
注:信长时期(1568-1582)、秀吉时期(1583-1599)、家康时期(1600-1615)(《日本战国风云录》,洪维杨)
织田氏
崛起于室町时代,代代在尾张国担任三管领之一斯波氏的守护代。下克上的风气令织田氏推翻斯波氏统治尾张,织田氏家督织田信长透过长年征战成为拥有当时全国最广,足以统一全日本,领地横跨20多国的大名,1582年于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遭家臣明智光秀谋叛,在本能寺中切腹自尽,本能寺也化为熊熊烈火,其死后被重臣丰臣秀吉继承。
织田氏家纹
丰臣氏(羽柴氏)
丰臣氏家祖丰臣秀吉原是尾张国爱知县中村内一位农民之子,后来加入织田军成为足轻,被织田信长重用。织田信长死后运用其出众之手腕及政治力量,击败信长之直系子孙及织田家中其他众臣,继承信长的地位,于其基础上建立丰臣政权。1585年就任关白。后来击败全国其他大名,统一日本。1598年秀吉死后,1615年其家族被降伏于其下之重臣-“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推翻,日本重新统一。
德川氏(松平氏)
代表人物德川家康。占领三河国的家族,原臣服于今川氏。今川义元被织田信长击败后独立,并与织田信长结盟。信长死后臣服于丰臣秀吉,成为五大老之一。1598年秀吉死后,由于关原之战胜利,于1603年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实力增强,与丰臣氏出现矛盾,1615年推翻丰臣氏,开创长达250年的江户幕府,结束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
武田氏
平安时代豪族源氏后人,甲斐武田家家督武田信玄带领下势力大增,占领甲斐国、信浓国、骏河国、西上野国及部分美浓国、远江国、三河国、飞驒国地区。信玄死后势力大减,在织田军入侵下末代家督武田信胜及武田氏阵代武田胜赖自杀,武田势力灭亡。
今川氏
平安时代豪族源氏后人,在今川义元带领下占领骏河国、远江国、三河国,今川义元起兵上洛期间被织田信长阻止,战役中今川义元战死,留守本国的家臣无法维持统治,三河国的松平氏(德川氏)独立,武田军及北条军先后入侵,今川势力灭亡。
毛利氏
镰仓时代武将毛利季的后人,后来成为迁到安艺国居住,是当地的土豪。家督毛利元就带领毛利氏兴起,控制中国地区十余国。后来毛利元就之孙毛利辉元向丰臣秀吉投降,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发生关原之战,并成为西军名义上的指挥,西军战败后被减封至长门国、周防国,成立长州藩至明治初期。
后北条氏
京都御家人伊势盛时(北条早云)因解决今川氏继承问题,被封地为大名。最大领土时占领9国,雄霸关东平原。后来因没有遵守丰臣秀吉的停战命令被丰臣军入侵,北条氏政开城投降,后北条氏势力灭亡。
浅井氏
浅井氏是藤原北家闲院流正亲町三条家的庶流,京极氏的家臣。后来京极氏发生御家骚动,浅井氏成功抢夺近江国北部三郡。因为织田信长攻打浅井氏的恩人朝仓氏,迫浅井氏加入信长包围网对抗织田信长。被织田军反攻,家督浅井长政自杀,浅井氏灭亡。
石山本愿寺
根据地在石山的佛教僧兵,一向宗教派,在全国发动一向一揆。多次一向一揆后成立多个由一向宗教徒控制自治区,甚至推翻地方大名势力。被织田信长派兵围攻多年后显如决定投降并退出石山,但显如长子教如依旧死守石山,被信长放火烧山。
教如
朝仓氏
朝仓氏为日本天皇之后人,室町时代是斯波氏家臣。后来朝仓氏与斯波氏不和,不久后独立,根据地是越前国。加入信长包围网对抗织田信长,被信长击败。信长包围网因为武田信玄死亡而瓦解,织田军入侵朝仓、浅井的领土,朝仓、浅井联军战败。末代家督朝仓义景领兵退守贤松寺,朝仓军中部分将领倒戈,朝仓军战败。朝仓义景在家臣介错下死亡,朝仓氏被织田氏吞并。
上杉氏
上杉氏原为公家,室町时代被任命为关东管领的家族。被北条军〔后北条氏〕入侵,被迫将家督交给长尾氏,就是上杉谦信。上杉谦信以越后作为根据地向关东发展,谦信死后发生御家骚动,由上杉景胜继承。织田信长死后向丰臣秀吉投降,并成为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发生的关原之战中支持西军,战败后被减封,建立米泽藩至明治初期。
伊达氏
伊达氏为藤原氏山阴流之后,东北地区的豪族。家督伊达政宗消灭东北地区多个大名,占领陆奥国。小田原征伐时臣服于丰臣秀吉,令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关原之战中支持东军,战后原本幕府打算加封至100万石,但被揭发与一揆军有关所以被改封,建立仙台藩至明治初期。
长宗我部氏
土佐国土豪,20代家督长宗我部元亲将土佐其他豪族消灭并统一土佐。实行兵农合一政策成为强国,并北上攻打四国其他大名。1585年统一四国全岛,但不久后丰臣秀吉派兵登陆,长宗我部元亲被迫投降,并失去土佐以外的领土。元亲之子长宗我部盛亲在元亲死后继承家督,在关原之战中支持西军并战败,失去领土成为浪人。大坂之阵中加入丰臣军协助防守大坂城,最后战败。盛亲被德川军成员蜂须贺氏的家臣长坂七郎左卫门所捕获,最后被斩首,长宗我部氏直系绝后,但旁系没有灭绝,元亲的四弟岛亲益(长宗我部国亲指染家臣岛氏妻子所生的私生子)的子孙岛亲典于大坂之阵时加势丰臣家,败北后返回土佐国,其后岛氏便成为土佐藩的下士,在明治维新后认祖归宗复姓长宗我部。
斋藤氏
斋藤氏家祖斋藤道三平民出身,父亲是僧侣。道三年轻时卖油为业,后成为美浓国豪族长井氏家臣,后入继长井氏。虽然在美浓重臣反对下,但美浓守护大名土岐赖艺依旧升道三为家臣。后消灭美浓国内其他家臣、豪族的势力,最后将土岐赖艺逐出美浓,统一美浓。与织田氏家督织田信秀不和,但与信秀死后与新任家督织田信长结盟。后来被儿子斋藤义龙发动叛乱,道三军与义龙军激战于长良川,道三被义龙军士兵杀死,死前写下让国状给信长。道三死后不久义龙也去世,斋藤龙兴继位。信长以道三写下的让国状向美浓进军,斋藤龙兴战败,美浓被信长占领。斋藤龙兴逃出美浓并加入三好三人众并成为家臣,继续反抗信长。最后在三好军与织田军之间的战争中阵亡,斋藤氏灭亡。
岛津氏
岛津氏自镰仓时代至战国时代也是任九州南部萨摩国、日向国和大隅国的守护大名,是少数由守护大名变成战国大名的家族。在家督岛津义久带领下,以及义久之弟岛津义弘指挥的军队,成为九州最强大名,打破了由龙造寺氏、大友氏和岛津氏三家平分九州的局面。猛将岛津家久曾经带军重创龙造寺氏,杀其家督,攻占龙造寺氏不少领土。也领兵攻打大友氏,迫大友氏向丰臣秀吉投降。后丰臣秀吉联合大友氏、龙造寺氏及其他已经臣服秀吉的大名入侵九州攻打岛津氏,虽然义弘多次击退丰臣军,但因不敌丰臣本部令岛津义久被迫投降。投降后丰臣秀吉任命岛津义弘继承家督,后在关原之战中加入西军对抗东军,最终败北,在幕府任命下成立萨摩藩至明治初期。
尼子氏
尼子氏是宇多源氏后裔京极氏支流之一,是京极氏的守护代。家督尼子经久乘京极政经离开出云时控制出云国,独自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出云国地区的霸主。尼子义久时期被毛利氏入侵下被迫投降,族人尼子胜久不服,在旧部支持下重占出云新山城,复兴尼子家。后再败北逃到京都,4年后因幡国大名山名丰国的支援,欲从因幡攻打出云,最后以失败告终。尼子胜久后与织田信长结盟,成为丰臣秀吉的中国方面军一队分支。尼子军攻占宇喜多直家支城的上月城并成为该城守备,被毛利军与宇喜多军联合攻城,战败后自杀。
最上氏
最上氏是清河源氏足利氏的支流,三管领之一的斯波氏的分家,是与大崎氏齐名的东北名门,在第十一代家督义光的努力下,一度获得幕府五十七万石领土(山形藩)。但义光死后,于1623年发生最上骚动,被幕府改易至近江国,以蒲生郡5000石交代寄合的身份维持至明治维新。
时代特征
严格说来,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时代爆发之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
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铁炮(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
“战国三大枭雄”:斋藤道三、北条早云、松永久秀,其实毛利元就、北条氏康、伊达政宗、岛津义久、长宗我部元亲皆可算是一雄。
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用职业军人(武士)为其作战。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新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时间争议
今日多数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北条氏,收服奥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阪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总结评价
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日渐衰败,其控制全国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渐被破坏殆尽,最后被织田信长驱逐而灭亡。而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该国国人的国一揆暴动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护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护的越前、远江、尾张三国依序被朝仓氏、甲斐氏、织田氏三守护代控制)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贺守护富坚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灭)。“下克上”的风气弥漫着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
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容易了解其中形势。
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当时的本州共分为中国,近畿,东海,北陆,关东,东北六个地区。近畿以当时国都京都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丰臣的大阪。其西部与中国地区相邻。近畿地区东部南与东海地区(后来的织田信长凭借这个有利条件,控制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邻,北与北陆地区接壤。东海,北陆东与关东地区为邻。而关东与北陆又东邻东北地区。
室町幕府统治一百多年后开始衰落。各地强有力的大名纷纷自立为政。一般以1467年(应仁元年)为日本战国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阪夏之战,攻灭丰臣秀赖统一日本为止共148年的历史。
战国前期的大战多集中与中国地区与京畿地区。一般是传统意义上控制京畿的战争。参与者多为近畿地区而且在京都有相当势力的大名。从十六世纪初北条家争夺关东霸权开始战争中心东移至东海关东,北陆地区。而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战国人材辈出的时代。其中以关东的北条氏康,越后(属北陆地区)的上杉谦信,甲斐(东海地区)的武田信玄之间为争夺关东,信浓等地的霸权的战争为代表。而东海地区因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张的织田信长和后来统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为战国时期的英才发源地。
武田信玄经过多年战争击败苦主上杉谦信及北条、今川等大名夺取骏河信浓等地,成为当时最强的大名。后来武田受没落将军足立义昭之命进军京都,途中在三方原一战(1572年)大败德川家康,令织田信长坐立不安。但其后因病突然撤军,功败垂成。信玄死后,其子胜赖才具不足,长筱之战败于织田德川联军。甲斐从此走向衰落。武田死后不久,其死敌上杉谦信也病死。
至此,战国的重心转向织田一系。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诸侯)之一,与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时瑜亮,一生传奇颇多。
在桶狭间合战前,他高唱“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后以三千兵马于热河神宫附近奇袭今川义元的二万五千军队,并砍下今川的首级。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在长筱一战中,用铁栅栏后的三千铁枪击溃武田家号称无敌的一万五千骑兵。
织田与德川家康结成同盟,史称“清州同盟”,统一尾张、美浓后把主城从清州城移至美浓稻叶山城,并将稻叶山城改名为“岐阜”城,取周文王凤鸣岐山,一统天下之意。而后开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统一全国。在灭掉越前朝仓氏、近江浅井氏并流放足利义昭(幕府),击败毛利水军之后,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当义气飞扬的他准备攻打西部的毛利时,他的大将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长斩首波多野家家主而迫使波多野氏家将杀了作为人质的光秀的母亲,也因为不堪信长的羞辱和猜忌,起义包围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长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信长的时代是日本崇尚中国文明的时代,也是日本开始引入西方技术的时代。武田家出了熟读孙子兵法的信玄,高举着的“风林火山”(来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第七》原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四字)而他终身的对手信长却是热衷西洋文化,购置火枪铁炮,和用铁甲船来对付他的敌人。相传他一度身穿和服,却批著西班牙海军的斗蓬戴着羽毛帽招摇过市。我们也许可以从当时的详细记录的礼仪和战史中体会到不少让国人感叹和共鸣的感受吧。织田信长在武田信玄死后立即消灭忠于足利氏的浅井、朝仓两大名,接着放逐足利义昭。室町幕府至此终结。
此后,织田击败武田军并且逐渐控制近畿,东海地区,成为日本实际的掌权者。接着织田信长派羽柴秀吉进攻中国地区最强的大名毛利辉元。双方在相持阶段时突然传来织田大将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1582年),织田信长死难的消息。织田信长筑安土城自居,故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安土时代。羽柴秀吉立即与毛利辉元议和,回师平叛。其后,羽柴秀吉击败柴田胜家(1582)。次年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与德川家康议和,巩固了他对近畿,东海地区的统治。在后来的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后基本统一日本南部。
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攻灭北条氏政,统一关东地区。为镇抚关东各大名的势力,丰臣秀吉将德川家康改封到关东。为后来德川称雄埋下伏笔。同年,丰臣秀吉击败伊达政宗等奥州诸大名联军,征服东北地区。至此,日本统一。
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及明朝不与之通商和自己的侵略欲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丰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军队援助朝鲜。经五年战争后,形势逐渐对日军不利。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丰臣秀吉筑大阪城。其统治时期称为桃山时代。丰臣秀吉死后,其家臣分裂为近江、尾张两派。一直韬光养晦的德川家康乘机联合尾张一派,在关原之战(1600年)中消灭西军,丰臣一系势力大衰。
德川称雄日本并于1603年受封征夷大将军,开始了江户幕府统治。为最终奠定德川家长久统治的基础,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两年内发动大阪冬和大阪夏之战。大阪夏之战(1615年)中德川军攻陷大阪,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自杀身死。忠于丰臣的家老武士几乎全部战死。显赫一时的丰臣家被消灭。德川受封江户(现东京),其政权称江户幕府。至此,日本最终统一。战国时代结束,进入江户幕府时代。
分国制度
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
战国六十六国:
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若狭、佐渡
山阴道——丹波、丹后、因幡、但马、出云、石见、伯耆、隐岐
山阳道——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备中、备前、美作、播磨
南海道——阿波、赞岐、伊予、土佐、淡路、纪伊
西海道——萨摩、大隅、日向、肥后、肥前、筑后、筑前、丰后、丰前、对马、壹岐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具体按石高来算:
(1)近畿300万石
丹波国、丹后国、山城国、近江国、河内国、伊贺国、纪伊国、和泉国、摄津国、大和国。
(2)九州240万石
萨摩国、大隅国、日向国、肥后国、肥前国、丰后国、丰前国、筑后国、筑前国。
(3)四国86万石
伊予国、土佐国、阿波国、赞岐国。
(4)东海180万石。
美浓国、尾张国、伊势国、三河国、远江国、骏河国。
(5)北陆180万石。
越后国、越中国、越前国、加贺国、能登国。
(6)中国240万石。
长门国、周防国、安艺国、出云国、石见国、备后国、备中国、备前国、因幡国、但马国、伯耆国、美作国、播磨国、隐岐国。
(7)甲信68万石。
飞驒国、信浓国、甲斐国。
(8)关东320万石。
上野国、下野国、常陆国、武藏国、伊豆国、相模国、上总国、下总国、安房国。
(9)东北地区200万石。
陆奥国、出羽国。
主要大名
关东
北条早云(1432-1519)、北条氏康(1515-1571)、佐竹义重(1547-1612)
北陆
朝仓孝景(1428-1481)、上杉谦信(1530-1578)、朝仓义景(1533-1573)
甲信
武田信玄(1521-1573)、武田胜赖(1546-1582)
东海
斋藤道三(1494-1556)、今川义元(1519-1560)、织田信长(1534-1582)、德川家康(1542-1616)
近畿
浅井长政(1545-1573)、丰臣秀吉(1536-1598)、明智光秀(1528-1582)
中国
毛利元就(1497-1571)、尼子经久(1458-1541)、大内义隆(1507-1551)
四国
长宗我部元亲(1538-1599)
九州
岛津贵久(1514-1571)
名将战法
武田信玄——啄木鸟战法
这一战法是根据啄木鸟捕虫的情景而想出来的。啄木鸟在捕虫的时候,先在树的一面啄洞,然后到相对的一面等待。当虫子吃惊地从这一面逃出来的时候,刚好落入啄木鸟的口中。在川中岛合战时,军师山本勘助向信玄提出了这一战法。
具体方法是:派遣机动力高的精锐部队迂回到敌军背后攻打,当敌军向前方败退时,用留守本阵的军队加以狙击。
当时上杉谦信看破了这一战法,主动向留守本阵的少数武田军发动了进攻,并使武田军陷入苦战。献此计的军师山本勘助也因为懊悔而冲入敌阵战死。但是当迂回到上杉军背后的别动队到达时,上杉军立即变为劣势。
此后武田军也经常籍仗着无敌的高机动力骑兵而多次使用这一战法。但是,山本勘助是否真有其人也并不一定,有一种说法是马场信房提出的这一战法。
上杉谦信——车悬之阵
这是上杉谦信与上杉景胜特有的阵势,其方法是谦信的旗本聚车悬之阵集在阵形中央,其余各队成放射状摆开,象风车的翼一样转动,轮流攻打敌军。这一阵势对敌阵有很强的冲击力,但对使用该阵的将领的统帅力有很高的要求。
当与敌军交战的先头部队退下来时,另外一队又马上转上去迎战。这样使得敌军疲于应付,而本军得到休息。谦信在与武田信玄、北条氏康等名将交战时就经常使用这一战法,几乎未尝败绩,他也被称为“军神”。
江户时代初期,谦信的继承人上杉景胜由于被减封而军势大弱,但是当他排出这一阵势的时候,仍然军容威严整齐,大有谦信遗风。
真田信繁——影武者
这一战法是真田信繁率领旗本冲击敌军时使用的。当时幸村将军队分做几个小队,都手持真田氏六文钱的战旗突入敌阵,使敌人无法分辨哪个才是真的主将。同时,真田军的忍者也混入阵中,大喊“XXXX殿讨取!”的口号,更加使得敌军发生混乱。
在大阪夏之阵时,真田信繁在明知无法取胜的情况下使用这一战法向德川军本阵决死突击,使得家康向后退军12公里,后来由于体力耗尽而被越前松平家士兵西尾仁左卫门所杀。但他也因此获得了“日本第一强兵”的称号。
丰臣秀吉——渴杀
秀吉在攻打毛利家的备中高松城与扫荡纪州杂贺党的太田城时使用了水淹的战法;在攻打鸟取城与三木城时使用了绝粮战法。
“切断敌军的补给线”,“使敌军丧失战意”,“把自己军队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的说法是秀吉的一贯主张。
水攻是必须制造堤坝,大量建筑土木工事的战法,耗费非常大,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并且由能人指挥才行。在秀吉军中,军师黑田孝高就是这样的好手。同样,当石田三成进攻忍城时,却使用这一战法失败,反而落下笑柄。
绝粮战法就必须把敌城完全围困,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在攻打鸟取城时,秀吉先以粮价的十倍购买,使得城内无粮,然后才突然围城。他还做了非常周密的布置,封锁了鸟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包括海上——甚至强大的毛利水军都无法突破。
铃木重秀——钓瓶击
铁炮战法中以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中使用的“三段”最有名,但铁炮集团“杂贺党”的首领铃木重秀的组击也很厉害。
重秀就是传说中的“杂贺孙一”,也有人认为他是虚构人物,原形是铃木重朝。
铁炮组击的战法就是由四人使用一门铁炮,其中一人负责举枪射击,另外三人分别站在左、右、后方负责不同的分工。比如说左边的装弹,右边的装火药,后面的负责安放和点燃火绳。经过训练后,一组人可以在4~5秒之内进行连发。
一般来说,1门铁炮是一个人来使用,射击的间隔在20秒多,信长的三段射击的间隔是7秒多。而重秀使用两组轮流进行组击,间隔只需要2~3秒!这样看来,还是杂贺党的射击法最厉害。
由于有这样精密出色的战法,又拥有大量的铁炮,因此杂贺党能协助本愿寺在石山之战中与全盛时期的信长相持10年之久。
石山开城后,重秀投降了秀吉。他的结局有的说是病死,有的说是流浪,也有人说是被毒死。
萨摩岛津家——钓野伏
钓野伏是萨摩岛津家的得意战法。这一战法看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先头部队的“败退”必须装得很象,才能引诱敌军上当。在退却时如果敌军有所醒悟而放弃追击,先头部队还要再次上前撩拨,虚张声势,引敌军再次追来,直至落入包围圈。
岛津家在九州统一战中多次使用这一战法,最出名的就是讨取了龙造寺隆信的冲田缀之战了。后来在秀吉征伐九州时,他们又用这一战法击败了秀吉的先锋仙石秀久,并讨取了长宗我部元亲的长子长宗我部信亲。
伊达政宗——骑马铁炮
奥州是名马产地,许多战国大名都到此地买马,作为当地最大势力的伊达氏更是因此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并使用携带铁炮的骑兵部队作为骑兵的前卫。士兵一边骑马奔驰,一边用铁炮射击,威力非常强大。
政宗的骑马铁炮队据说是军师片仓景纲从铁炮对决骑兵的长筱之战中获得灵感而想出来的,也有人说是在纪州杂贺孙一的帮助下建立的。
这是一个新的兵种,在大阪之战中发挥了威力,但也同时吃到了败仗。
当时,政宗以八百骑马铁炮队为前锋,一万大军(其中有2千骑兵)随后,击毙了大阪方的大将后藤基次和薄田兼相及其后续部队。但后来,不善于近战的骑马铁炮队在遭到真田幸村的决死突击时,溃乱败退。这使政宗一直引以为恨。
官职
中央官制
律令制下的中央官制以二官八省为基本体制。君主在天皇之下,置有担当朝廷祭祀的神祇官与统括国政的太政官(二官),太政官之下实际的行政置八省分担。
中国的律令制中,皇帝集权,并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辅助皇帝。相对上,日本的律令制(二官八省)是天皇与各省之间代理天皇处事的合议体,特征是设置太政官。
二官八省以外其他的监察行政组织的弾正台及宫中等负责守卫的卫府(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由天皇直辖管理(まとめて、二官八省一台五卫府)。此与“官”是指“役所的事物”,与“办公室职员”有所差异。
公卿:正一位到正四位下,即高级官员,也可以认为叙任这些职位的都是贵胄
殿上人:从四位上到从五位下,即有见天皇的权利,需要通传
正式官:正六位到从八位,小官员,无权觐见天皇
令外官:初位(分大初和少初),说其是官还不如说是吏更贴切
官职介绍
太政官:太政官是统管朝廷的最高机关,相当于内阁
太政大臣:太政大臣是所有官职中最高的官职,可以说是天皇师傅的名誉职位,这一职务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适
左大臣:太政官的长官,总裁太政官所有政务、宫中的典礼等,是朝廷事实上的最高责任者。没有武家叙任过该职,根据秦(中国)的“丞相府”一词,左右大臣也被称为左相府、右相府,简称左府殿、右府殿。
右大臣:太政官的长官,虽然是次席,但许可权与左大臣相同。当左大臣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出朝或兼任关白时,代行总裁太政官的政务和典礼。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丰臣秀赖都叙任过此职。
内大臣:太政官编制之外的大臣,许可权与前两者也是一样。当左右大臣都不能出朝时,代行总裁太政官的政务和典礼。德川家康叙任该职时,被称为“江户内府殿”,织田信雄、丰臣秀赖也曾叙任该职。
大纳言:太政官的首席次官,与大臣共同商讨天下政事,讨论天皇命令的得当与否,也是传达上下言语的重职。大臣不在之时代行太政官的任务,丰臣政权下的羽柴秀长(大和大纳言)、前田利家、丰臣秀次等叙任此职。
中纳言:职务与大纳言相同,但不能代行大臣之事,中纳言的别称是“黄门”,原本由来是秦的官职,宫门之扉为黄色,此官于门内侍立所致。姊小路良赖曾向朝廷申请未果。
参议:与大臣、纳言共同协商政事的官职,是继纳言之下的重职,任用条件相当严格。参议的别称是唐名的“宰相”。足利义辉、足利义昭、北畠具教(参议左中将)等与朝廷亲近者叙任该职。
弁官局:分左右两部管理八省的部门。左右弁官局中有大弁、中弁、小弁之职。职务是将上命传达各省,处理庶务。因为要处理太政官内的一切公文,因此非学问出众者不能当此职。战国时代公家多有叙任此职者。
少纳言:最初是担当诏敕(天皇文书)的重职,后来职权衰减,成为仅仅掌管御印(内印)和官印(太政官印)的有名无实的官职。
长官: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次官:大纳言、中纳言
判官:弁官、少纳言
八省
内务省:(又称中务省)侍奉天皇侧近,行使诏敕颁行等宫中一切政务,卿由亲王担任,如无适任者即空缺。秀吉的御咄众宫部继润担任内务卿法印。
侍从是天皇的近侍,职务是进谏天皇的过错,补其不足。北羽的安东爱季屡屡向织田信长赠送鹰、马、天鹅等物,在信长的推举下叙任该职。
式部省:担任文官任免等一般人事的部门,负责调查文官的事务成绩,上报太政官,以及指导礼仪等工作。卿由亲王担任。信长的右笔(书记)楠正虎叙任式部卿法印一职。
民部省:管理地方户籍、租税、交通、建设等工作的部门。因为是担当朝廷的税收工作,因此是仅次于内务、式部的要职。五奉行的前田玄以叙任民部卿法印,曾谒见秀吉的松前庆广担任民部大辅,秀吉的黄母衣众青山一重担任民部少辅一职。
治部省:处理外交事务、高官的户籍管理、监督寺社佛阁等处人员的礼仪,也裁判庶民的婚姻诉讼。石田三成叙任治部少辅之事非常有名。
兵部省:管理武官的人事、诸国的兵马、城池等一切军务的部门,负责录用京和地方的兵士,制成名簿。大内义隆叙任兵部卿。
刑部省:管理诉讼的审理、判决、刑罚执行的部门,后因为检非违使厅的崛起,职权旁移,成为有名无实的官职。大谷吉继叙任刑部少辅一职。
大藏省:管理诸官厅的收支
宫内省:总管皇室的收支、衣食、杂务等宫中之事,同时也兼管诸国献上的食料。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world/202207/131839.html
以上是关于木下秀吉-日本战国时代武将排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木下秀吉-日本战国时代武将排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sjgs/9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