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孔子-孔子的正名主张是什么意思

  • 孔子,儒家,国学
  • 世界历史人物-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6-29 11:1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孔子-孔子的正名主张是什么意思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孔子的正名主张是什么意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孔子的正名主张是什么意思

人在社会上一定会有代表身份地位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名”;而既然有此名,则必具备与之相符的要件,亦即当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而这些与其“名”相符的权利义务,就是“分”。因此,所谓“正名分”,就是要人安分守己;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及“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守名分的最佳表现。

孔子-孔子的正名主张是什么意思
孔子-孔子的正名主张是什么意思

孔子“正名”思想的起源与含义

《左传·桓公二年》云:“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上述此言出自师服,他把名和义、礼、体、政层层联系起来,说明名的重要性,这也启发了孔子的“正名”思想。

所谓“名以制义”,就是名是用以制定义理的。师服在此所谓的“名”,乃名实之“名”,指世间万物的称号。对于物,“名”务求名副其实,即“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对于人,则依其身份地位,示以应享的权利与当尽的义务,亦即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义以出礼”则说明义是用以制定礼法的,亦即《礼记》所云:“礼也,义之实也”,这便是以义制定礼的标准。人一旦得到某名,在社会上便有了定位,也就有了当守的本分,而如果做事时能谨守本分,居心方正平直,一举一动都合乎事理之宜,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这就叫做“义”。

“礼以体政”则指礼是用以组成政令的要素,也就是说政令是依据礼法组成的;“政以正民”则指政令是用以辅导或纠正人民的依据。合乎礼仪的政令形成,人民自然听从,人民只要依礼行事,就可以不违政令;反之,政令若与礼、义相违背,人民动不动就要犯禁,势必无法忍受,终起而叛乱。

师服之言,虽然针对君主命名而发,最初只关系到一人,然而影响所及,确实牵涉到人民的生活与福祉,因此不可大意。

我们从《论语·子路》所载的孔子“正名”说中,不难看出师服言论的影子。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是依据师服的“名以制义”而说的;“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是根据师服“义以出礼”而论的。其后,孔子之所以并言乐,乃因礼和乐实乃体之两面,密不可分。

孔子这番言论是将师服的意思从反面加以阐述,这也成为他“正名”论的基础。据《史记》所载,孔子发表此番言论之时,正值卫国父子争国、名分紊乱之际。因此,孔子之“正名”虽然源自于师服之语,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如同师服之强调命名的重要性

篮球世界历史人物

,而是要使世人明白人伦之道理,希望人人都明理知义,恪守本分。

孔子“正名”之说根源于师服之言,但其含义究竟为何,旧解林林总总,异说纷纭。在玲珑看来,论孔子“正名”的含义,当将《春秋》的褒贬正名大义,列入讨论范畴,其含义为“正名字”、“正名分”以及“辩是非、寓褒贬”。

“正名字”是“正名分”的手段,“正名分”是“正名字”的目的。是以《春秋》对于僭越称王的吴、楚、两位诸侯,只称“子”;齐、晋之君无论权势有多大,只称“侯”;宋、鲁虽然弱,仍旧称“公”;周天子即便已经没有号令天下之实权,仍称“天王”。以上均是由“正名字”来彰明“正名分”之旨。《春秋》以人物之言行能否如其名分而加以褒贬,故有“辩是非、寓褒贬”的含义在内。

综上所述,孔子“正名”虽然有以上三种含义,但“正名分”才是孔子“正名”的主旨所在。是以孔子“正名”主要关切的对象,当是“人伦名分”,这也是《春秋》之焦点。

孔子主张“正名”之原因

那么,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正名”?实乃源于当时之时代背景。

孟子清晰地指出:“孔子惧,作《春秋》”,是时征伐不由天子之命,号令出自权臣之门,世衰道微到如此地步,导致天下各阶层的人们都开始不守本分,逐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以孔子以“正名”为治国的首要工作。

春秋之世正是天下无道,诸侯妄为的时代,孔子用一句“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道破了春秋世局的演变。我们都知道,自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为共主,却已丧失对天下的统治权。王畿起初尚有数百里的土地,后来因为赏赐有功,以及晋、郑、

世界历史人物的名称搞笑

秦等国的侵夺,仅余雒邑附近而已。

世界历史人物的谜语

正因如此,王室经济困窘,已经无法维持足够的军队,甚至得向诸侯“求金”、“求车”。周王室既然没有实力作后盾,那么在诸侯的心中,自然也就无足轻重。

最终,周天子的威严丧失,名存实亡。平王东迁后,历来借以安定社会、巩固政权的封建制度也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多有僭越之举,国与国之间更是征伐不断,因此春秋二百四十年之间,“弑君事件”就多达三十六次。

春秋时代,礼乐制度全面崩坏,“亲亲、尊尊”之

世界历史人物英文简介

义亦不复存在。政治环境由原来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转变为霸主迭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处,甚而转变为“陪臣执国命”。社会环境也因封建制度的瓦解,以及诸侯争霸后的动荡不安,导致礼崩乐坏。

即便是继承周礼较为完善的鲁国,不守名分之事亦是屡见不鲜,尤以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为最。如季氏僭用天子礼乐,舞八佾于庭,孔子为之气结。孔子“正名”的主张,就是针对此种逆乱行为而提出的。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他生当天下无道之时,是时主张独善其身之厌世者比比皆是,然而孔子却对此喟然自叹:“鸟兽不可以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虽知不可为而为之,提出“正名”学说针砭时弊,他终生栖栖遑遑,其目的即在拨乱反正,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

孔子虽然明白正名定分是拨乱反正的最好方针,然其说并不被当时各诸侯所采纳,从而撰作《春秋》,将“正名”思想寄寓其中,用以“惩恶”、“劝善”,期待能够使乱臣贼子恐惧,还社会以应有的和谐与秩序。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mingren/zglsrw/45640.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孔子的正名主张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孔子的正名主张是什么意思;本文链接:http://gazx.sd.cn/sjrw/20307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苏公网安备\"苏公网安备32031202000918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