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文景之治的两位政治牺牲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汉文帝-文景之治的两位政治牺牲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文景之治的两位政治牺牲品
贾谊与晁错,成名于流芳百世的“文景之治”时期。但这二位优秀政治家的遭遇,却与那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格格不入:贾谊郁郁而终、英年早逝;晁错一心为国,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身着官服被当街斩杀。两人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严酷政治生态的生动体现,但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在盛世光环的之下,让后世往往对此选择性忽视。
贾谊:天才少年,西汉的顶级战略家,却生不逢时
贾谊首次登上历史舞
三年后,出于对贾谊才华的欣赏,汉文帝计划授予其公卿职位,但却遭到了执政大臣们的反对(《资治通鉴·汉纪六》):大臣多短之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可能会让很多朋友觉得奇怪:汉文帝贵为天子,为何这么轻易被大臣左右?大臣们为何排斥贾谊?
第一个问题,汉文帝登上帝位,有赖于这些大臣。公元前180年,朝廷勋贵们除掉吕氏后,挑选了时为代王的刘恒进京登基,这就是汉文帝。此时的他羽翼未丰满,还需要这些“老人”们的支持,不可能为了一个后起之秀而显得自己“忘恩负义”。
第二个问题,这些老家伙们也明白贾谊确实有才,他们之所以反对,完全是因为不希望汉文帝培养自己的亲信罢了,他们自己才是“专欲擅权”的人。
就这样,贾谊失去了步入权力核心的机会,被改任为长沙王太傅,也就是王爷的老师。公元前174年,又改任梁王太傅。同年,他写出了有名的《治
其中,他认为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可为痛哭者”),就是诸侯王强大难治,已经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与政权的安危。同时,他并不是最会嘴炮的“键盘侠”,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方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把原本划给某个诸侯王的大块土地,分散给无数个小诸侯。
他的这一思想,成了后来汉武帝“推恩令”的理论依据,正是按照此思路,西汉王朝消灭了封国制、完完全全变成了郡县制,大一统政权的以稳固;不仅如此,后世许多王朝也遵照了这一理念,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按照此原则分封诸侯王。
贾谊提出的治国战略远不止此,但在他短暂的余生中,一直围绕着解决诸侯割据这一当务之急为汉
晁错,一心为国却被当作棋子的削藩功臣
在汉文帝时期,晁错担任太子家令。他能言善辩,被太子视为智囊。与贾谊一样,他对危害政权稳定的藩王割据深恶痛绝;而且他开出的药方更为极端:直接把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收归中央。当然,对这种激进的意见,汉文帝更不会搭理。
除了削藩,晁错对于应对北方的匈奴边患也颇为关切,他给出了“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的著名论断,以此鼓励朝廷对匈奴用兵。不过他最大的贡献,是协助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把削藩落到实处。
汉景帝即位后,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心腹晁错为内史,后来又提拔为御史大夫。晁错为人耿直,嫉恶如仇,视国事为己任,不惜得罪权贵。公元前154年,在他的坚持与鼓励下,汉景帝决定正式开始削藩。
在得知晁错决意推进削藩后,他的父亲服毒自杀。在这之前,父子间还有一番对话(《资治通鉴·汉纪八》):错父...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
晁父说:皇上即位不久,你主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这种有离间刘氏骨肉嫌疑的事,一定会招人嫉恨,你何苦要如此?晁错答道:确实如此,然而不这样的话,天子难安、宗庙不稳啊!晁父叹息:刘家是安稳了,我们家可就完了。其后服毒自杀。
果然在晁父死后十几天,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反叛,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声称自己是无辜的,要求除掉晁错这个误导皇帝、破坏大局的罪魁祸首。
显然这只是一个借口,但汉景帝也不是善类:既然你们找理由,我就让你们无话可说。没过几天,他召见晁错,以视察城内的借口骗其外出;在东市,身着官服、毫不知情的晁错被施以腰斩之刑(《资治通鉴·汉纪八》):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死后,吴王等人自然不会停止造反的步伐,但汉景帝也以此掌握了舆论优势、占据道德制高点,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大举平叛。只是可怜的晁错,到死都没想到,自己忠心耿耿服务多年的太子、皇帝,会没有一丝犹豫地把自己视为弃子,更连累了自己的父亲共赴黄泉。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mingren/zglsrw/39698.html
以上是关于汉文帝-文景之治的两位政治牺牲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汉文帝-文景之治的两位政治牺牲品;本文链接:http://gazx.sd.cn/sjrw/208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