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东汉的建安三神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东汉的建安三神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东汉的建安三神医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为建安三神医之首。张仲景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董奉(220年~280年),东汉建安时期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大越史记全书》说字“昌”),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mingren/zglsrw/25539.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东汉的建安三神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东汉的建安三神医;本文链接:http://gazx.sd.cn/sjrw/217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