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高仙芝生平简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高仙芝-高仙芝生平简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高仙芝生平简介
高仙芝(不详—756年1月24日),高句丽人,唐朝名将,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
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宝六年(747年)命他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天宝九载进攻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次年,石国引大食来攻,他出击大食败归。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
天宝十四年(756年),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
高仙芝,唐玄宗时名将。高丽族人。少随父从军安西(今新疆库车),骁勇善骑射,二十余岁即拜将军。为节度使夫蒙灵所重,开元末,荐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吐蕃以女嫁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雅辛河流域一带)国王,使其背唐,从而控制了唐西北二十余国。唐军屡攻小勃律不克。天宝六载(747),仙芝率万骑西讨,过播密川(今帕米尔高原南阿姆河支流喷赤河上游),拔吐蕃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萨尔哈德附近),从坦驹岭(今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北部德尔果德山口)越兴都库什山,直下峻坂四十余里。八月,平小勃律,威震西域诸国,以功擢安西四镇节度使。
天宝九载,高仙芝伪与石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约和,引兵袭攻,虏其国王,掠取珍宝,引起西域诸国不满。次年,石国王子奔大食求援,唐军与大食军战于怛逻斯城(今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高仙芝所统之葛逻禄部叛变,与大食军夹攻唐军,唐军大败,仙芝仅以身免。被俘的唐军中有造纸工匠,造纸术自此传入西方。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后,高仙芝奉命屯兵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备敌。因防守洛阳的封常清兵败西奔,仙芝遂与之退保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由于仙芝平日拒绝监军边令诚的私人请托,令诚遂诬奏仙芝无故弃地及减截兵粮,致使仙芝与封常清同于十二月十八日(756年月24日)被杀。
1、长途奔袭,分进合击的作战指导。玄宗时期的西域战场,长途奔袭是一大特点,以唐、吐蕃为首
2、高超的山地行军艺术。中外战争中,不乏出色的山地行军,如汉尼拔、拿破仑、苏沃洛夫等西方名将都有过类似的壮举。但纵观中外名将,能够在帕米尔高原那种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统率大军两次完美地完成行军任务的,只有高仙芝一人。这主要得益于高仙芝所做的充分准备:在后勤保障方面,高仙芝做了充分准备。由于高原上补济困难,高仙芝遂让唐军将士携带私马,用来驮运物资,这使使后勤补济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保障。
在行军路线方面,高仙芝也做了精心的选择。首先是决定翻越帕米尔高原,这样一来在战略上可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进入帕米尔高原后,又挑选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或河道行军,从而将困难降至最低。在行军时间的选择上,高仙芝同样做了周密的安排。选择气温最热的三至十月份行军,这样一来可使唐军避免在严寒中艰苦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高仙芝在第二次行军时更显游刃有余,居然选择在最冷的冬季翻越帕米尔高原,再一次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从开元八年十一月初五接到奏书时算起,到九年二月击败竭师国,只用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其达山地行军艺术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3、夺取战略要地的思想。从强攻连云堡到不战而取阿弩越城,从计智取孽多城到砍断藤桥,高仙芝先后采取了出其不意、乘胜追击、假途伐虢、断桥阻援的策略,拔其要点,速战速决,将唐军的伤亡降至最低。在谋略的运用上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牢牢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使敌无机可乘。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mingren/zglsrw/24909.html
以上是关于高仙芝-高仙芝生平简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高仙芝-高仙芝生平简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sjrw/21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