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泥封”始于先秦 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泥封”始于先秦 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泥封”始于先秦 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
早在中国古代,已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从早期的“泥封”制到宋代的“实封”制、清代的“密奏”制,保密手段不断升级,对试卷等机密文字材料
最早防范公文泄密的“泥封” 始于先秦时期
汉代“泥封”高下有别
“武都紫泥”为皇帝专用
中国最早防止公文泄密的手法是使用泥封技术,这项保密技术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防伪包装技术历~史~网。所谓“泥封”,就是使用一种叫“封泥”的材料,对重要文档进行密封包装的方式。
网络配图
泥封兴于先秦时期,到两汉时广为流行。当时不论是公函还是私人书信,大多写在竹简、木牍一类的“纸板”上。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出土,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两封中国现存最早的信件,便是写在木牍上。
简牍不能折叠,写在上面的文字很容易让人看到。出于保密,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木板,盖在简牍上面,这样就把文字内容盖住了。这块木板就是书函的盖子,古人叫作“检”。所谓“检”,依《释名·释书契》上所释,“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检”,其实就是中国最原始的信封,或者说是现代信封的雏形。为防止有人随意开“检”,“检”上刻有三道绳沟,中央挖一方形凹槽,叫作“印齿”。然后用绳子通过绳沟与印齿捆紧扎牢,并填泥封实,趁泥未干时,在上面摁印做标记。将封泥烘干后,
后来,有人将用来传递书信的木函,做成“鲤鱼状”,故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称,“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如果文件不仅有一支简牍,便要串好装进布袋或锦囊中,然后袋囊口用绳子扎紧,绳子也缠入检齿内,并盖上封口人的印章,以发现被拆痕迹。汉成帝曾下密诏弄死被其临幸而产子的宫女曹宫,便是将诏令封于绿袋中,让太监田客去执行。此即《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里所说的,“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古代布袋锦囊的封装方法启发了现代邮政,现在邮政所用的邮袋正是布袋锦囊的翻版,不同的是,泥封换成了密封效果更好、更耐用的铅封。
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泥封伪造,古代对玺印、封泥、检、囊、绳等包装保密材料的材质、大小、形状、格式、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以易于辨识真伪
推荐阅读:明朝太监学校教育很“专业” 学生成香饽饽
网络配图
宋代将“糊名” 制度化
科举考试卷上
考生个人信息一律“弥封”
魏、晋以后,随着纸张的普及和应用,泥封保密手段成为历史,古人进而研制出了密封效果更好的“火漆”。火漆,又叫“封口漆”,是一种人工合成胶合剂,其功能和作用与胶水、糨糊相似,颜色呈红色或棕红色,在尚未凝固时打上印记,凝固后就会留下清晰的图案。
公文保密技术的重要发展时期是宋代。宋代创设了新的“军邮制度”,规定重大军情或重大事变必须密封,并在封皮上注明“系机密”或“急速”字样。
对文书分“急”件与“不急”件,在先秦时已出现,并成为秦代一种公文传递制度,秦《行书律》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历 史 网。”到了汉代,公文更注意保密,出现了“封事”、“合檄”、“飞檄”等不同保密级别的文书,均由专人另行封送。
系统推荐:
>>> 三国人物之杨阜是谁的手下?
>>> 萧皇后并未"一女嫁五帝" 曾写赋委婉规劝隋炀帝
>>> 战场上为何无法缴获一面日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31321.s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泥封”始于先秦 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泥封”始于先秦 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本文链接:http://gazx.sd.cn/yscw/5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