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宋至元代画坛变革:文人画家内心世界代替客观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艺术-宋至元代画坛变革:文人画家内心世界代替客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宋至元代画坛变革:文人画家内心世界代替客观
宋画注重“物的外形”、重写实,元画不求“形似”、
图片于网络
上海博物馆正在举行的“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展出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和克利夫兰美术馆所藏的60 件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它们涵盖了五代、宋、元 400多年的时间跨度,其中有诸多传世名作。或气势磅礴或洒脱孤逸的山水、纤毫毕现的花鸟、细致入微的人物,包括传统上评价相对更低的宗教画,汇聚一堂,五代和宋的精美工巧与后来被称作“文人画”的随性风格并存,同时也仿佛提醒我们再次思考是否要以一直以来的评判标准去认识它们。用高居翰的话说,即:“我们早该重新审视曾被奉为圭臬
美国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在其著作《隔江山色》里细述了宋至元代画坛的变革:早在 11世纪晚期,一群业余的文人画家崛起,开创了一个新的绘画流派或风尚;随着蒙古人的到来,经济颓靡、国家凋敝,汉人知识分子抑郁苦闷,寄情于诗书,他们也使用那种比起技术更看重精神气质的风格画,内心世界代替客观世界景象,成为描绘的主体,在画中流露出漠不关心的逃避心理;职业画家则得不到赞助,画院衰微,精致靡丽的装饰画风容易惹起非议,因为大家往往把南宋的画风与政治上的不振联想在一起??
许多美术史教材、相关著作,采用的都是这套说法。然而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教授谢柏轲提出,将风格的不同或变化描述为一场变革或更替,在宋元两代风格之间竖立一道分水岭,是不妥当的,这其中其实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层次,职业与业余之间也并不那样对立、泾渭分明:“这样的划分模式——首先由董其昌提出,离苏轼五百年后,距我们四百年前,直至方闻、高居翰、卜寿珊以及其他艺术史家所做的历史和艺术上的细微修正——错误明显,留下的是对历史及其进程太过简单的认识。在宋元时并无人论及绘画风格的巨大转变;元代也并未孕育出“新的”绘画形式;固然有一些在宋代相对较新的画风至元代后开始广泛流行,但许多老的、传统的绘画风格也仍受欢迎历_史_网。”
推荐阅读:揭秘:明末张献忠用了哪些手法屠杀四川人?
图片于网络
当时没有人提到这样一场变革,“文人画”这个词只能上溯到董其昌,而董其昌笔下的“文人画”远早过 11世纪苏轼所处的时代,一路向前回溯至盛唐:“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董其昌引用苏轼的话(“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时,扭曲了苏轼的原意——其实苏轼是在赞美边鸾画的麻雀与赵昌画的花卉,而它们都是摹真画。从宋代至元代,文人各有偏好,甚至大多数士大夫、评论家并不喜欢我们今日所说的“文人画”。北宋画家韩拙、南宋隐逸诗人刘学箕,都对“当时的文人画家”有批评之语,大意就是说:画什么都能画,画什么都不像,随便画画,哪有不学就会的道理呢?
董其昌所推崇的元人赵孟頫也曾指导其子赵雍学习界画,所说大意是:画别的什么画也许可以杜撰瞒人,界画却没有不用工合法度的历+史+网。得知道高下、低昂、方圆、曲直、远近、凹凸、巧拙、纤粗,在心里想清楚那些构造,要它们符合法度准绳,这是最难的。这与后世看低界画的态度完
更多推荐:
>>> 诗仙李白的影响力:李白的诗歌为何经久不衰?
>>> 扁鹊见齐桓公是怎样一个故事 齐桓公叫什么名字
>>> 明朝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和陈圆圆什么关系
>>> 历史上奸臣秦桧是怎么死的 病死在丞相官位上
>>> 揭秘史上真实的霍元甲:杀人后吓得魂飞魄散?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29041.shtml
以上是关于艺术-宋至元代画坛变革:文人画家内心世界代替客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艺术-宋至元代画坛变革:文人画家内心世界代替客观;本文链接:http://gazx.sd.cn/yscw/5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