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揭秘朱元璋传位皇太孙的惊人内幕!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朱允炆-揭秘朱元璋传位皇太孙的惊人内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揭秘朱元璋传位皇太孙的惊人内幕!
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历+史+网。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受封为燕王,指挥了洪武朝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并取得大胜。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然而他多疑好杀,靖难之役后杀死多位建文帝忠臣。去世后有16名妃子被迫殉葬。
网络配图
靖难之役:篡位夺权明太祖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
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余皆废为庶人。为图燕王,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 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
推荐阅读:吕太后滥杀刘邦子孙因守活寡心理变态?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装疯以麻痹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燕王旧部,降燕从战者甚多。燕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燕。
先锋抵雄县,为燕师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
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市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拢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
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当时,燕师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
网络配图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榜其名曰奸臣,实行族诛之法,族人无少长皆斩,妻女发教坊司(充当妓女),姻党悉戍边。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历史点评:靖难之役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明成祖朱棣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但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可以说朱棣他做的这个皇帝算是合格的历+史+网。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朱标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
朱标病了4个月但还是不幸早逝。对于勤恳的老皇帝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小编推荐:
>>> 汉朝十大名将之首:汉高祖麾下名将淮阴侯韩信
>>> 三次救曹操的三国第一保镖典韦为何被人忽略?
>>> 魏忠贤是东林党的噩梦 竟成最懂《水浒传》的人
>>> 水浒传中谁才是梁山武力值第一高手?是卢俊义?
>>> 为何说“即使帝国投入全部的力量也征服不了半岛”?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27186.shtml
以上是关于朱允炆-揭秘朱元璋传位皇太孙的惊人内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朱允炆-揭秘朱元璋传位皇太孙的惊人内幕!;本文链接:http://gazx.sd.cn/yscw/5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