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国的那点事:揭秘三国中骂大街的三个愤青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曹操-三国的那点事:揭秘三国中骂大街的三个愤青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三国的那点事:揭秘三国中骂大街的三个愤青
一本《三国演义》被誉为“书中之虎”,小说蕴涵的军事谋略和为人处世哲学启示和引导了一辈辈中国人。而这本书中对祢衡、许攸、杨修这三个愤青的死,更是做了浓墨重彩的陈述,并且历来世人对此是津津乐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首先说祢衡。祢衡年少轻狂,他自诩天下名士,自以为怀才不遇,实际有名无实。甭说治国安邦之策,经天纬地之才,就是诗词歌赋也不见有一两篇问世。虽然读了些书,但骨子里更多的是鄙视他人蔑视群众的孤高自傲。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东汉末年的腐败无能的没落文人。没有真才实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谦恭待人,宅心仁厚也是人人称道的。但这位祢衡先生偏偏是当时“骂世派”的“杰出代表”。东汉末年这群腐败无能的没落文人自恃读了点书有点学问,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瞧哪都看不惯,瞅哪哪不顺眼,满腹牢骚和怨气,成天吃饱撑的骂大街。
骂大街,也得有个分寸,得分清对象和场合啊,曹操有意羞辱祢衡,祢衡裸衣击鼓大骂曹操还情有可原,但黄祖把他视为上宾,待之大礼,反遭到他的出口不
再说许攸。许攸本是个不可多得的谋士,乌巢劫粮、兵进黎阳、直取冀州多亏这位许先生用计。可以说他是曹操能够官渡一战以少胜多以至后来
要不是许先生有这么大能耐还丧不了命。试想,谋略过人战功赫赫却没有人嫉妒没有人排挤,中途弃袁绍投曹操却没有人猜忌没有人离间,兼之是曹操的同乡及好友,可以说许攸“根红苗正”前程锦绣。可惜的是,许攸过早的自我膨胀,以至于天地虽大都容不下自己了,英雄主义害死了自己。自视功高盖世,好大喜功,终于引来杀身之祸。所以许攸也是自取其祸,死有余辜。
最后说杨修。长久以来,人们多认为杨修是死于“恃才放旷”。——天妒其才,谁让他遇见曹操这样多疑狡诈的主公呢?诚然,杨修的确有才,不然年纪轻轻怎么会做到那么大的“行军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军队政治部主任呢,而且是曹操的贴身秘书,为曹操所器重。但他的才名,多少也沾了老子的光,每谈杨修,必先提及他乃名门之后太尉杨彪之子等。其实他虽负盛名,其实际本领和名气并不成正比,其所擅长者,不过是诗词歌赋,引经据典,寻章摘句,笔下虽有千言,心中
度杨修之才,比之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等曹操手下的知名谋士是差之千里。更何况表现出来的都算不上著述立说方面的才华,也不象人家张松那样的“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异能,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些“脑筋急转弯”似的小聪明,即便说是“恃才放旷”,也算是“恃小才而放大旷”,为吃口酥猜字谜咬文嚼字惹领导不痛快,揣摩到领导的些许阴暗心理竟大白于天下而遭领导猜忌,明目张胆的参与曹家内政。杨修先生太不明智了,显才显的太不是地方。甭说遇见曹操,换了刘备和孙权,也未必有他的好果子吃。可悲可叹的是,杨修对曹操是忠心耿耿并无二心,至死都没明白自己为什么送了命。警世名篇《菜根谈》上讲,“心事宜明,才华须韫”,用来告诫杨修太贴切了。
推荐阅读:唐代元宵节不是吃汤圆!而是吃面茧玩逐鼠游戏
编辑推荐:
>>> 三国最大千古之迷:58岁关羽离奇送命
>>> 史上唯一一个太监皇帝 他竟然是曹操的祖父!
>>> 古代两对姐妹花共侍皇帝 结局却大不相同
>>> 汉朝御史申屠嘉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申屠嘉
>>> 天龙八部中阿朱为什么要替段正淳死?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9562.shtml
以上是关于曹操-三国的那点事:揭秘三国中骂大街的三个愤青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曹操-三国的那点事:揭秘三国中骂大街的三个愤青;本文链接:http://gazx.sd.cn/yscw/6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