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诸葛瑾与诸葛亮:诸葛兄弟二人为何各事其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诸葛瑾-诸葛瑾与诸葛亮:诸葛兄弟二人为何各事其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诸葛瑾与诸葛亮:诸葛兄弟二人为何各事其主?
一
1951年底,毛泽东乘火车南下视察,走到济南时停下,在那里看了看。在视察期间,毛泽东向当时济南市委书记、市长谷牧问了三个问题,据说全将那位山东荣成出来的才子问倒了。其中的一问题是:诸葛亮为什么姓诸葛?谷牧看了看毛泽东,没有答上来。毛泽东笑了笑,从容地说:你读过陈寿的《三国志》吗?在《诸葛瑾传》里有个注,说明孔明的先世姓葛,原籍是诸城,后来移居阳都(临沂的沂南)。当地葛姓是大族,非常排外,孔明的先人因本祖诸城,故自称诸葛,以别于当地葛姓。后世相沿,就姓了诸葛。
毛泽东对谷牧讲的这段历史故事,道出了诸葛之姓的来历。当然,学术界关于诸葛一姓之也有其他几种说法,比如有一说是该姓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相传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因为齐地人读音讹诸葛氏,后就改为诸葛氏了。
诸葛亮在家里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哥哥叫诸葛瑾,下面有个弟弟叫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当过司隶校尉,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了;其父亲叫诸葛圭,曾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的郡丞,相当于地级干部。但是在诸葛亮3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8岁那年做官的父亲也病逝了。他哥哥大他7岁,早早就出去闯荡江湖,而幼小的诸葛亮与更小的诸葛均无依无靠,被叔叔诸葛玄收养。父亲去世不久,叔叔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位于今江西境内的豫章太守,这样诸葛亮与弟弟就随着叔叔去了豫章。可是到那里没几天,朝廷又派来一个叫朱皓的人取诸葛玄而代之。无奈之下,诸葛玄又带着两个小侄子去投奔他先前就有些交往的荆州最高长官刘表,在那周围找了个山清水秀之地安了家,那地方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有个小山岗,人们称其为卧龙岗。
关于诸葛亮到底在出山前隐居于何地,历来都有争议,到现在河南与湖北两地人都互不服气,这个说诸葛亮从山东出来后是到河南安阳居住,这有他自己《出师表》中的话为铁证: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里的“南阳”显然是指河南的南阳。但是反对者认为,那里的南阳还在曹操控制之下而非刘表的根据地,诸葛亮的叔叔是投奔刘表的,不可能去河南,肯定是去刘表的地盘湖北。当然,他们还举出并推理出许多事例来,以此说明诸葛亮就是定居于湖北的襄阳而非河南的安阳。或许是诸葛亮笔下误,把襄阳写成了安阳?另有一派观点认为:或许是诸葛玄开始时是带着侄子先到了河南安阳,后来又迁居到了湖北襄阳一带?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诸葛亮是定居于湖北而非河南的一说。当然这里面的争执还会继承下去,可能永远都没有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因为这毕竟是久远的历史。
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时年16岁的诸葛亮与弟弟就隐居于隆中,他好学不倦,结交良友,志向高远,自比管仲乐毅,名声传于乡里四周,人称其为“卧龙”,后娶其老师黄承彦之女儿黄月英为妻。他在那里积蓄知识的能量,在观察天下大事,以备随时出来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二
在叔父去世的前两年,也就是公元的195年,诸葛瑾到了当时的曲阿,也就是现在江苏省镇江丹阳,那里是孙坚的根据地,孙家的兵力多集中于此。诸葛瑾为什么没有与两个弟弟一起跟随叔叔去投奔刘表?史书上没有交待,我想还在由于他当时已长大成人,足可自己独立去外面的世界打拼一番,而不必如两个弟弟那样必得依靠叔父。诸葛瑾,字子瑜,他在曲阿居住期间,先是结识了孙权的姐夫,两个人成为好朋友。孙权的姐夫听了诸葛瑾的谈话后,惊为天人,为其才识所折服,遂向孙权推荐。后来,诸葛瑾又与鲁肃交好,鲁也向孙权举荐他。这样,诸葛瑾就与鲁肃等一起成为孙权的宾待,不久升为长史,转中司马。
推荐阅读: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诸葛瑾为人温和诚实,又胸怀宽阔,还有政治与军事才能,所以很得孙权赏识与重用,孙对他也很是放心,许多重大的事情都委托他去办理,特别当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军师与蜀汉的丞相之后,东吴政权要与刘备联合共抗曹操,孙权更看重诸葛瑾的作用,曾派他去与刘备方面联系勾通。这样,诸葛瑾就在外交上为东吴做出别人无代替的贡献,赢得了孙权上下的好评。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特别与刘备方面沟通时,诸葛瑾是公事公办,从不涉及个人的感情。公元215年他出使蜀地,与弟弟诸葛亮在宾馆里只谈公事,而没有论及私情,这表明兄弟两人都是极有原则性的人,他们怕别人以此说三道四,从而影响两方关系,也破坏了兄弟感情。
222年,关公死后,刘备要为结义的弟弟报仇,就起兵东进伐吴,吴王孙权一时不知所措,急于求和。诸葛瑾给刘备做书劝和: 陛下老远来至白帝,就是因为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肯讲和,此小人之心。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诸将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
尽管诸葛瑾对孙吴政权忠心耿耿,可还是有人在说闲话,有人就造谣说诸葛瑾已把自己的亲人送到刘备那里,他自己也准备叛逃。可这样的传闻在孙权那里没有市场,他对诸葛瑾很是了解,他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可见孙权对诸葛瑾还是十分的信任,这样的信任一直延续着,当诸葛瑾在南郡之时,又有
谣言传到孙权那里后,孙权再度为诸葛瑾说了一番好话:“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吴,孤尝语子瑜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于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子瑜答孤曰:‘弟亮以身失于人,委质家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贯神明。今岂当有此乎?孤前得妄语文疏,即封示子瑜,并手笔与子瑜,即得其报,论天下君臣大节一定之分。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也。”
这段孙权的原话载于《三国志·吴书》中的一个名叫注里,意思非常好懂,所以不必翻译。此话清楚表明孙权对诸葛瑾的极度信任与高度理解,特别是提到当年诸葛亮到东吴后,孙权欣赏其才华,想将其留下,曾找诸葛瑾试图去做弟弟的思想工作,可当哥哥的明白弟弟是一个怎么的
不过,诸葛瑾在对蜀汉的外交上,也有过一次小小的不顺。关羽败走麦城后,诸葛瑾曾劝说关公投降东吴,但关大将军是何等人也?他岂能投降?关羽大对诸葛瑾大发了脾气,并说:若不是看在孔明的份上,就将你杀死。弄得诸葛瑾很是难堪地回来。
孙权称帝后,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同时兼豫州牧,在东吴有很大的权力与影响,这也是孙权对他信赖的表示与结果历~史~网。而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也很受重用,他是孙权儿子的师傅,后来也成为权倾东吴的将军与地方长官。这人也极有智谋,极像其叔叔诸葛亮。因诸葛瑾脸很长,东吴人都笑称为长脸驴。有一次,孙权宴请群臣,可能他喝了几杯,心情也不错,就开起了玩笑,让人牵来一头驴,又当众用尺子量了量驴脸,紧接着用笔写了几个字:“诸葛子瑜。”那时正好诸葛恪也在场,就请孙权把笔赐于他。孙权同意了,只见诸葛恪在孙权所写的那几个字后面增添了两字:“之驴”,前后对照完整一看,就是“诸葛子瑜之驴”。孙权看到此景,当场欢笑不止,并将那驴赐于诸葛恪。此小事足见诸葛瑾之子的机智,这真的是一种家传式的机智,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他人是学不到的。
也就是在这个宴会上,孙权又问了诸葛恪:你父亲与你叔叔诸葛亮哥俩,究竟谁更优秀?诸葛恪当场答到:我父亲更优秀些。孙权惊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诸葛恪回答:我父亲知道的事,我叔父不知道。这意思也可以说是他父亲毕竟岁数大,经历的事多,所以自然是知道的东西多一些,故而优秀一些。当然,这也是维护其父形象的一个表现。公元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68岁。他的这个寿命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与弟弟。
三
诸葛亮的故事,人们都已基本知晓,一部《三国演义》与不同版本的电视连续剧都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早已成为忠诚与智慧的化身,不管学界对他有何不同的评价,都无法从人们的心抹去对他的美好形象。所以,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去谈论他的所作所为,还要围绕他与他哥哥的关系、对刘蜀政权的忠诚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看不到诸葛瑾对诸葛亮有何关怀关照或影响,作为哥哥的诸葛瑾在父亲去世后,早早独自到外面去闯世界,他没有一直陪伴在两个弟弟身边,弟弟的成长似乎与他没有什么关系。诸葛亮何以能成为那样一个特别聪明特别有能耐的人?这一点我想首先还在于他的天资奇高。从诸葛氏家族上几代人的情况看,都是智商极高的人,他的父亲能干到泰山郡丞之位置,决不是等闲之辈;他的叔叔也曾被任命为豫章太守,还与袁术、刘表有关系,也并非池中之物;他的哥哥与侄子在东吴居高位、有大权,也表明都是特别英达之人历_史_网。没有一定的智商,即使后天再努力,怕也是达不到一定高度的。但是仅有天生的资质还不够,后天的学习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这一点,再聪明百倍的人,也是一事无成的。那么,年纪很小就到了荆州、隐居于隆中的诸葛亮的知识从何而来?我觉得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叔叔诸葛玄,这位可敬的叔父既然把两个侄了带到身边,那肯定是尽了教育的责任。从他叔父的职务上可以判断,那也是一个学问有志向的人,他在不得志时,必将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侄子。因为诸葛亮比他弟弟诸葛均更为聪明,所以他学得自然是多一些,领悟的深一些,后来的出息也自是大一些。
叔父去世时,诸葛亮已经16岁,我想那时的他已经基本掌握了他此后出山时所用的书本知识,对于他此前的历史与中国的地理概貌,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于天下的局势也形成了自己的分析与判断,但也可以肯定的是,那时他的还太小,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所以还要主磨练。从16岁到27岁他遇到了刘备,这11年间,就是诸葛亮在卧龙岗苦心磨历的11年,也是他由幼稚走向成熟的11年。叔父离开人间后,他的另一位恩师应当是他后来的岳父大人黄承彦老先生了。据传这位黄先生也绝对是位高人,他的知识的全面性与深刻性可能要超过诸葛玄。有了黄先生的教导,加之诸葛亮本人原来的基础与天资,他的成长就突飞猛进了。
他的另一种磨历的方式应当是交友,诸葛亮因为志存高远,所以他交的朋友也都是有才华有知识有抱负的高人,如徐庶、崔州平、司马徽、庞德公等,都是一时之俊杰。从朋友那里得到人生之经验、启迪与课本上没有的社会常识,还有相互砥励而生成的志向、气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据《三国志》里面讲,诸葛亮曾经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外出游学,在游学时,那三个人对所学的具体专业知识务求精熟,而诸葛亮却只了解其大略。他每天不论是早晨还是晚上都是十分从容的样子,但却时常抱着膝盖而长啸不止。有一次他对那三位说:“你们三位将来若是当官的话,我看可以做到刺史或郡守的位置上”。那三个同学随之问了诸葛亮将来能到什么地步,可他笑而不语。这也表明年轻时的诸葛亮是很有大志向的,他的志向显然不在刺史或郡守那里。但年轻时的这一切都与他的那位亲哥哥诸葛瑾没有半点关系,他哥哥远在江西,他在湖北,相距甚远,即使有通信,也不会太多。
但血浓于水,尽管
更多推荐:
>>> 唐朝白江口之战 探析白江口之战的影响
>>> 关羽死后刘备说了什么?曹丕听了笑出声,孙权却被吓到了
>>> 靖康之变的前因后果 靖康之耻和岳飞的关系
>>> 盘点中国古代名人的家训: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
>>> 揭秘彪悍的北魏公主是如何对待怀孕小三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6269.shtml
以上是关于诸葛瑾-诸葛瑾与诸葛亮:诸葛兄弟二人为何各事其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诸葛瑾-诸葛瑾与诸葛亮:诸葛兄弟二人为何各事其主?;本文链接:http://gazx.sd.cn/yscw/63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