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清军被南明围于新会:居民每户出一人作“口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南明-清军被南明围于新会:居民每户出一人作“口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清军被南明围于新会:居民每户出一人作“口粮”
清朝入关后的早些年,明朝尚未最终覆亡,在南方还有以福王朱由崧为首的“弘光政权”,唐王朱聿键为首的“隆武政权”以及桂王朱由榔为首的“永历政权”,这段时期统称为“南明”历史网。其中,“永历政权”由于得到广泛的拥护,曾一度与清廷划江而治,可惜由于内部倾轧,永历朝廷最终错失了多次复兴的良机,不得不偏安云贵一隅。
为挽回颓势,南明西宁王李定国(原大西军将领)决定联络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夹攻夺取广东,以图兴复南明的大业。夺取广东的最关键一役在于攻下广州西南的新会,“克新会,则广州可下”。恢复广东是当时南明中兴的最佳战略,李定国对此一直踌躇满志。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李定国聚集全部主力挥师入粤,一路势如破竹。这年四月,大西军开始全面围攻广东新会,誓要取新会而下广州。而坚守新会的清军(汉军)也获得死战命令: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新会,人在城在,人不在城也要在
在李定国的三次大型围城攻坚战中,驻守新会的清军屡屡将百姓驱逐出来当“炮灰”,李定国不忍心,于是一次次放弃进攻。具体是这样的:当李定国通过挖掘地道抵达城墙根下炸开城墙,正要组织大炮猛轰缺口的时候,新会清军就驱逐百姓有序地出来搬石块,一一堵回缺口;当李定国用葵树干扎成“捆青”堆砌成台阶要爬上城墙时,新会清军就让百姓从城墙里挖缺口爬出来,将“捆青”一一搬进城内。李定国没辙了,只好借优势的兵力实施了长期围困,要将新会清军困死饿死。
而新会清军也早制订了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城池的方案,并且还针对李定国不忍伤害百姓的“善良弱点”采用了各种不择手段的守卫方式。在对内的宣传方面,新会清军大肆宣扬失守的可怕后果 一旦失守,清廷必将派兵反攻,重新夺下城池之日必会有灭绝性的屠城,因为“扬州屠城”才发生过不久。于是,对谁当皇帝不甚理会的百姓自然就站在清军一边,全力支持他们守城,所以才甘心被驱赶。有人评论李定国的这场战争是“好汉遇到了无赖”,可是战争中,“无赖”何尝不是战争策略之一呢?对于弱者一方的新会清军,如果他们非要守住城池,也只有“无赖”这一招数了,否则面对20万大军,他们拿什么去抵挡?
在李定国对新会城围困了三个月后,新会城内已再无粮草。而当时,李定国的军队也遭遇了大规模瘟疫,双方都在一线生机下死撑着。李定国本想期待郑成功的军队按约与他会师新会,然而郑成功屡屡拖延发兵时间;而清廷则早已派遣八旗大军南下,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的汉军蛰伏在广东三水,伺机支援新会。
在这关键时候,新会清军决定让城内百姓,每家每户贡献出一人作为“人肉口粮”。在实施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忠烈妇女,为自己的丈夫和家人自愿爬进油锅。《新会县志》记载,有个姓莫的媳妇与婆母相依为命,守将要杀食婆婆
推荐阅读:孝文帝考评官员的方法:罢免没有过建议的官员
对于这段历史,《新会县志》如此说:“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不过这段文字记录的是战争造成的惨状,而对新会清军却鲜有批判,此为一奇。或许当时的新会百姓都还在庆幸没有遭遇满城皆尽的“灭顶之灾
就在新会城内如此不择手段地渡过“朝不保夕”的粮食危机时,李定国在城外的大军也因瘟疫死伤过半,郑成功大军却依旧爽约渺渺无望。清廷援军趁机杀到,八旗清兵会同平、靖二藩军队前后夹击,用大炮轰乱了李定国最厉害的象兵阵。经过四天激战,李定国大军尽数兵丧在今天新会北门外的圭峰山下,20万大军最终只剩数千人逃回了云南。新会一役后,李定国精锐尽失,从此他再无力量进军广东,南明复兴的希望遂化为泡影。
这场战争里,李定国因怜悯百姓之心没能攻下城池,新会清军则因吃人守住了城池避免了灭绝性屠城的出现,救了百姓。在道德方面,还真难以评说这样的“吃人战争”。一切常规的人类价值观就这样在战争中被扭曲了。
相关阅读推荐:
明末名将李定国:斩满洲真八旗亲王 令清军胆寒
大明王朝历史上最不该被遗忘的英烈:李定国
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明末乱世谁能力挽狂澜?
大厦将倾 独木难支:苦撑永历朝的大将李定国
推荐信息:
>>> 史上唯一被做成腊肉的皇帝,帝豪牌腊肉的诞生
>>> 枭雄罗艺因巫婆一个预言起兵造反 最后却悲剧收场
>>> 隋炀帝小公主为何被唐太宗强抢成小妾?
>>> 孙悟空原型的三种说法 孙悟空原型是胡人石磐陀
>>>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5948.shtml
以上是关于南明-清军被南明围于新会:居民每户出一人作“口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南明-清军被南明围于新会:居民每户出一人作“口粮”;本文链接:http://gazx.sd.cn/yscw/6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