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权臣”张居正 读书人皇帝都不喜欢他

  • “,权臣,”,张居正,读书人,皇,帝都,不喜欢,他,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7-25 11:4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权臣”张居正 读书人皇帝都不喜欢他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权臣”张居正 读书人皇帝都不喜欢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张

中国历史背景故事视频播放

居正》问世之后,张居正这个名字逐渐为世人熟悉。其实,这个名字在历史学界从来都没有被忽略过。褒奖他的人很多,反对他的人亦不在少数。自他死后四百余年,对他是非功过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攻击他的人,说他是"权臣"、"贪官",赞扬他的人,称他是"宰相之杰"。明代留下许多令人不明白的问题,这大约是最能刺激人心的一个了。作为《张居正》一书的作者,我无法回避上述论争。在这里,我想就权臣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所谓权臣,就是使用了不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的确,历史学界一直说他是权臣。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钱穆等,写过很厉害的抨击文章。也有人写文章反驳,如湖北浠水人徐复观先生曾撰文严加批驳,批得最厉害的是黄冈的熊十力先生。两人都是新儒学大师,道德学问都有很大影响。1950年,熊先生作《与友人论张江陵书》,对张居正的功绩及为人作了全面的肯定。但是如果我们读官方修纂的《明史》,就会发现,对张居正的评价虽然是积极的,但还是批评他"威柄自操,几于震主,卒至祸发身后"。《明史》是由康熙朝的桐城人张廷玉主编的。张廷玉在修《明史》时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必须要

摸清圣祖玄烨的历史观。玄烨与明神宗有相似之处,也是少年登基,大臣辅政。辅助玄烨的大臣叫鳌拜。这个鳌拜很跋扈,全然不把玄烨这个少年天子放在眼里,因此玄烨受了很多屈辱。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后,便设计铲除了鳌拜。张廷玉在修《明史》时,不能不顾及玄烨的这段经历,因此将张居正与鳌拜同等对待,定位为权臣,加以贬低。由此可以推断,我们今天读到的《明史》是玄烨的历史观,如果据此论述明代的人和事,就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玄烨的思想、立场和史学观。关于张居正,玄烨曾说过一段话:"彼时主少国疑,使君不朝纲独握,则道旁筑室,谁秉其成?亦未可以揽权罪居正。"从这里看,玄烨对张居正还是肯定的。但张廷玉深谙帝王术,知道皇帝哪一句是场面上的话,哪一句是心里话。在他看来,玄烨的这一段是场面上的话。


张廷玉有此心态,并不难理解。在古代,中国的文人,要想发挥作用,只能依附于皇权,培养自己的侍妾心态,妾的特点,不仅仅是小鸟依人,还要有以色侍人的上乘功夫。文人的才如女人的色,是可以出卖的。唐诗人朱庆馀写给张籍的一首诗,专道这种侍妾心态:"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

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邀宠于公婆与邀宠于皇帝,理出一辙。在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文人与女人的心态都不太健康。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环境中,张居正要想得到公正的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从与张居正同时代的一些笔记文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对张居正的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在这里举三个例子。

一个是邹元标,这位江西吉水人,在万历五年秋发生的张居正夺情事件中,还是个观政刑部的新科进士。按明代朝廷规矩,凡在朝为官者,父母去世必须立即卸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称为丁忧。而张居正的父亲过世,皇上慰留他继续担任首辅,此举称为夺情。张居正为天下计,为初见成效的"万历新政"考虑,亦同意皇上的安排,但反对新政的官员们借此大做文章,纷纷攻击张居正夺情之举是贪恋禄位,一时谤议汹汹。邹元标对张居正夺情也十分愤怒,在已经有四位官员为此被打断了腿的情况下,还冒死上书攻击张居正,认为他不回家夺情,是衣冠禽兽之

中国历史人物岳飞故事大全

举,并进一步抨击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他在疏中言道:"陛下以张居正有利于社稷耶?居正才虽可为,学术则偏;志虽欲为,自用太甚。"这封奏疏出来后,张居正与神宗

都很愤怒。邹元标因此受到严厉的惩处,廷杖八十之后,拖着一条被打断的腿被流放贵州都匀卫。他于此六年,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学问大进。后世把他看作东林党的领袖。神宗在将张居正籍没抄家后,把反对张居正的官员都平反、升官,邹元标因此回京。但他看不惯神宗的不作为以及官场的腐败,两年后,他因再次上书指斥朝政,又被贬官外放。天启年间,才重新起复。因为他威望高,在读书人中很受推崇,第三次出仕便担任左都御史的要职,成为朝廷的股肱大臣。他目睹吏治败坏、国运衰颓,再回想万历新政时朝廷的勃勃生机,便深切感到张居正是明朝难得的中兴名臣,因此提出为张居正平反。他说了如下一段话:"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他的意思就是:张居正有功于社稷。国家现在弄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把张居正的改革成果推翻了。现在应该为他平反,为有志报国者树立楷模。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邹元标为自己年青时的孟浪感到惭愧。如果让他自己选择,他肯

定不愿意把那一篇抨击张居正的疏文收录进《明史》。熹宗虽然昏庸,但还是采纳了邹元标的建议,部分恢复张居正的名誉。直到几年后思宗才给张居

我的中国历史真实故事

正彻底平反,此时邹元标已经去世,没几年,明朝

就灭亡了。


大家想一想,邹元标是被张居正打断腿的人,他在历尽坎坷磨难之后,拄着拐杖上朝,坚持为当年整他的人平反,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


第二个是李贽。李贽是当时一流的文化名人,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张居正担任首辅时,李贽在礼部当一个六品的小官。杜甫写过一首怀念李白的诗,有这样两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张居正对李贽,

自己编中国历史故事书好吗

也存了这样的心态。他虽然不喜欢清流,但认为李贽率真,于是将李贽提拔为云南姚安知府,级别是正五品。李贽从碌碌无为的小京官摇身一变成为掌有实权的地方官,这是他仕途中最辉煌的一段。从张居正用人的一贯主张看,对李贽的使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难得的变数。

在嘉靖中期以后,到隆庆、万历时期,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王阳明的心学大行于天下。其追随者为传播学问,创设了很多书院,来往于各书院讲学的,先后有创立泰州学派的王艮、湛若水、耿天台等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何心隐,是张居正执政期间最为著名的学者。对于张居正的

改革措施,何心隐大加反对,声言要入都"持正义,逐江陵去位,一新时局"。张、何的冲突因此达到白热化。万历七年即1579年,何心隐六十二岁,他在祁门学生胡时和家中被逮捕,解到武昌,终被杖毙狱中。在何被捕期间,泰州学派许多重要人物都奔波营救:有的为他辩冤,有的变卖家产以求赦,有的愿舍身替死。何心隐"瘐死"狱中之后,有人指斥张居正为避免学术上的歧异而施用政治上的迫害。在张居正死后,这种声音愈加强烈。但李贽却力为辩护,认为何心隐之死与张居正无关。

李贽作为当时思想界的领袖,对张居正的评价,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文件。张居正为何不能容忍何心隐?乃至要杀他?是不是地方官揣摩其心理投其所好弄死了何心隐?李贽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极大。何心隐以陆王心学传人自居,当时整个湖广地区私立书院很多,是传统陆王心学的重要阵地。


当其时也,官学的学生学习的是程朱理学,私立书院讲授的是陆王心学。两种思想互相激荡,甚至尖锐对立。张居正对程朱理学也有犀利的批判,同时也反对当时的士林中人一味地拾拣陆王牙慧,所以

他不会完全站在官方立场反对何心隐。他觉得国家要储备人才,但大而无当不着边际的清谈无补于苍生。实际上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赞赏的。当心学演变为玄学,注重实学的张居正便有些担忧,就像今天谈到对青少年的教育,由于传统文化遭到无情的解构,一些诸如理想、尊严、道德等固有的观念为年轻人所不齿,而大肆崇尚西方文化,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张居正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当时的讲学之风也深为忧虑,他害怕所有的青少年变成崇尚空谈的清流,因此断然下令关闭全国众多的私立书院。这样做客观上收到了钳制思想的作用,但张居正的主观动机是想正本清源,让思想界能够为他的万历新政服务。基于以上考虑,我觉得我们不要以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政治家的作为。对这一点,作为思想家的李贽没有对张居正的做法提出任何批评,反而说张居正与何心隐"二者皆吾师也"。可见李贽对张居正的政治功绩是肯定的。


第三个是于慎行。于慎行是张居正亲自推荐给神宗当老师的。神宗也非常信任于慎行,张居正死后,还让他入阁当了辅臣。宦官张诚与平反复职的刑部右侍郎丘橓受神宗的派遣气势

汹汹去江陵抄张居正的老家,于慎行写信要丘橓别把事情做绝了。这封信的大意是:当张居正在权力顶峰的时候,满朝没一个人敢说他的坏话。现在他人亡政息了,却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好话。这都是不对的。他认为要肯定张居正执政十年的成就,并希望停止对张居正的清算。这封信当时传播极广,许多正直的官员都佩服于慎行的勇气。于慎行有君子之风,尽管张居正当权时赏识他,他也从不登门拜访。他不登门,张居正也并没有因此打压他,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健康。虽然于慎行对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与为人也不全赞同,但却在张居正遭受迫害最厉害的时候仗义执言。神宗后来即时停止了对张居正的清算,这封信起到一定的作用。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研究历史人物除了研究正史,还应该研究同时代人的著述。同代人对张居正的评价比《明史》更为可靠。我觉得张居正担当"

中国历史故事集多少页

宰相之杰"的盛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对人的评价标准,历来都是把道德评判放在第一位,这样有失偏颇。我不是说为官可以不讲道德、不讲操守,但这不能作为惟一的条件。评价一个政治家,一定要把事功放在第一位。要看他执政期间的作为,是不是有功于社稷,有利于人民。"富国强兵

,尊主庇民"八个字,构成张居正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是站得住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梁启超认

爆笑中国历史的故事视频

为中国古代有六大政治家,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都在里头。这个评价不低。纵观前人著述,对张居正评价最到位的是熊十力先生。他说,自春秋以降,直至今日没有一个人超过张居正。熊十力说这句话的时候是1950年,在那个年头说这样的话,可谓犯了大忌。


熊十力对张居正这位荆州先贤的评价很高,但他对张的认识也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认为张居正是优秀的政治家,但晚节不保。第二阶段,他也认为张居正使用了不应该由自己使用的权力,有权臣之嫌。同时他又肯定,张居正使用这些权力为社稷与老百姓谋了不少福祉。第三阶段,熊十力认为张居正并没有越权行政,因为管理国家的权力,本身就应该属于宰相,他只不过做了中国第一人。


熊十力对张居正作出这种肯定,我非常赞同。


历史上有两种

人,一种人皇帝不喜欢,但读书人和老百姓喜欢。另一种人是读书人不喜欢,但皇帝喜欢。张居正两边不讨好,皇帝与读书人都不喜欢他。他一身而担天下事,一人敢为天下先,皇帝觉得他包揽大权,怎么会喜欢呢?在他的改革中,他对读书人一点面子也不给,如禁毁书院、扼制言论、裁汰庸官等等,把天下读书人都给得罪了。而他推行的万历新政,底层老百姓的确得了不少实惠,很感激他。可是在漫长的皇权专制时代,老百姓没有话语权,这就是张居正被历史埋没的原因。(本文摘自《去明朝看风景》 熊召政 中华书局)

以上是关于“权臣”张居正 读书人皇帝都不喜欢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权臣”张居正 读书人皇帝都不喜欢他;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0162.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