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代民与官究竟是斗还是不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古代民与官究竟是斗还是不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州有一位名叫窦娥的女子,其父因家贫将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不久她的丈夫也害病死去,留下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当地流氓张驴儿,企图胁迫窦娥跟他成亲,被窦娥严辞拒绝。怀恨在心的张驴儿于是计划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不料竟阴差阳错将自己的父亲张老儿毒死。随后,张驴儿便勾结贪官将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申诉无门的窦娥被屈打成招,她在临刑前满腔悲愤地质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直到三年后,已做了官的父亲才为窦娥平反昭雪。
几百年以来,窦娥冤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几乎是妇孺皆知。实际上,这种文学作品中的故事绝非虚构,而是中国古代官民矛盾的真实写照,它尖锐地揭露了古代中国社会“民不与官斗”的悲哀与无奈。
在古代中国,由于为官者掌握了国家权力,并且以皇权的名义控制着国家经济权力和社会财富,再加上缺乏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致使他们的权力无法受到约束。结果就是,在大
多数情况下,由于政治的腐败、为官者的贪婪与残暴,造成几千年来官民之间始终处于对抗状态。尽管在儒家经典《孟子》中就曾一再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实际上,身为百姓父母的为官者往往视民如草芥,肆意欺压剥削。这样的事例,在古代历史中几乎俯仰皆是。
很多人都读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传世名篇《卖炭翁》,而诗中官员的横暴与卖炭翁的凄惨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其实,白居易创作该诗的目的即在于讽喻当时的现实。在唐代中期,朝廷推行一种名为“宫市”的制度,就是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市场上为皇宫采办货物。但这些宦官到市场上后,却打着为皇宫采办的名义,到处强行廉价购买百姓的货物,有时甚至公然掠夺,使百姓敢怒不敢言。据史书记载,当时一听说宦官来了,就连那些卖豆浆油饼的小商贩都赶紧闭门歇业。至于《卖炭翁》中那位可怜的老人,就是无数受害者的一个缩影。直到大历八年,有一位名叫郇谟的民间人士,愤然“以麻辫发,哭于东市”,冒死向朝廷提出抗议,直接惊动了皇上,才使那些宦官有所收敛。
在封建专制的古代社会里,一旦遇到黑暗的统治,寻常百姓
从此家破人亡。
正是在无数惨痛的教训中,古代的老百姓逐渐总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那就是“民不与官斗”,这也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官民关系的真实写照。由于政治腐败,一旦发生官民矛盾时,老百姓常常要面对官官相护的局面,正所谓“胳臂拧不过大腿”。更可悲的是,即使诉诸公堂,老百姓也往往会不得不面对“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现实。更何况,虽然古代中国宣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如果真的是“民告官”,作为原告的民必须先被打板子,然后才被允许民递交诉状。相反,为官者却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可以不与民在公堂上对质,也可以不必出面到在法庭上答辩。这种不公平最终导致了老百姓普遍存在怕官的心理,有句谚语就说“无事见官,脱落四两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受害者的老百姓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是寄希望于“清官”的出现;二就是铤而走险,冒死反抗。
无法与官抗争,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
的压迫走上反抗道路的。当年,陕西米脂由于连年灾害,农民都交不起租税。李自成为解民困,就借债替乡亲交税。后来当地主逼债时,唆使官府将李自成抓起来,严刑拷打,最终迫使百姓愤而反抗,杀死地主贪官,在李自成的率领下走上了起义道路。结果不到几年的功夫,起义军就推翻了腐败不堪的明朝。
几千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虽然在大多数情形下,由于官府的威压,老百姓总是抱着“民不与官斗”的心态,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但这种官民之间的矛盾一旦发展到极点,就会官逼民反,为官者也会遭到灭顶之灾。正如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所言:“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今与民
以上是关于历史-古代民与官究竟是斗还是不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古代民与官究竟是斗还是不斗;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0259.html。